|中纪委机关刊:一拨拨检查督导让基层苦不堪言( 三 )


功利主义行为屡禁不止甚至大行其道 , 必须痛下决心予以整治 , 把各级应该承担的责任压紧压实 。 明确责任主体 , 厘清上下级、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职责权限 , 突出“谁主管、谁负责”“谁负责、谁来干” , 把工作“责任状”压给该担责的单位部门 。 完善考核指标 , 规定工作完成和考评时间节点 , 不能工作刚安排就督查检查、刚部署就进行考核 , 要求多见具体事 , 少一些走过场 , 不能只看表态 , 更要查验工作实效 , 给基层留出干事创业的必要时间、树立求真务实的政治氛围 。 描准问题画像 , 制定并细化负面清单 , 通过“基层点题”等方式 , 提高急功近利检查问题辨识度 , 把发现难、定性难问题破解开 , 以利及时发现问题、督促整改落实、惩戒害群之马 。 坚持“终身负责” , 对单位部门所出具的检查报告由其领导和具体办事人终身负责 , 出现问题不因时间、岗位和职务变化而免责 , 通过树立真追责、敢追责、严追责导向 , 倒逼党员干部端正政绩观 , 履好职尽好责 。
提要求多、解难题少检查 , 不愿较真碰硬 , 亟待向破题帮扶转变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 , 上级到基层督导了解情况 , 基层如实反映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 , 希望得到上级的支持和帮助 , 解决该问题 。 没曾想 , 上级在反馈报告中将基层反映的问题反转回来 , 要求我们在规定时间内解决 。 这样的操作让基层反感 , 也心寒 。 ”西部某乡镇党委书记无奈地说 。
实践中 , 我们看到这样一些检查组:对问题没办法 , 下车颐指气使 , 这也说不行、那也看不惯 , 但一涉及具体解决问题就装聋作哑、大而化之 , 拿不出什么举措办法来 。 见难题绕着走 , 揣着明白装糊涂 , 讲一通政策、提一些原则 , 点个到即可、拍屁股走人 , 就像有的基层干部抱怨的那样 , 抗疫初期督查组来了一拨又一拨 , 但是没有一个组给他们带来最急需的口罩 。 出问题打基层 , 基层干部评价为“安排工作不考虑基层实际 , 出了问题就一棍子打死 , 不问青红皂白打出一套督查、通报和问责的组合拳” , 如此导向下 , 逼得基层想方设法把问题藏起来 。
上述现象追根溯源 , 一是老好人思想作祟 , 不愿较真碰硬得罪人 , 实在躲不过就避重就轻 , “大问题不查 , 小问题来凑” 。 二是素质能力缺失作梗 , 面对基层最急需指导的地方和最急需改进的问题无办法、没招数 , 只能视而不见或打马虎眼 , 盯住报告材料表述中有“逻辑错误”“格式不规范”等无关痛痒的小问题较劲 。 三是揪小辫子心理作怪 , 中部某省一基层干部认为 , “为了发现问题从而问责干部 , 认为这样才能体现督查组的作为 , 没有发现问题就是督查组工作不认真” , 并非把促进工作放在第一位 , 而是注重把形式走到位 。
面对这些问题现象 , 要坚持问题导向 , 衡量检查督导工作 , 必须看看发现多少问题 , 是否一针见血、真实可信、见人见事 , 要把自己摆进去、从自身查起 , 手电筒先照向自己 。 要坚持目标导向 , 紧紧围绕阶段性中心任务 , 看看是否针对基层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开展工作 , 对已经落实的要跟踪问效 , 对正在落实的要督促进度 , 对尚未落实的要查明原因 。 要坚持效果导向 , 结合工作安排和行程 , 看看到过多少地方解决多少问题 , 所提意见建议是否找准病灶、切实可行 , 利于促进问题解决和推动决策落实 。 同时 , 对发现的问题 , 尽量以实地“回头看”代替整改报告 , 避免整改落实写在纸上、流于形式 , 切实做到中央要求的“从一味挑毛病、随意发号施令向既发现问题又帮助解决问题转变” 。
改头换面、暗度陈仓检查 , 品味“领导”权力、衙门威严带来的快感 , 亟待破除当官做老爷的思想顽疾
借“调研、座谈、观摩”之名行检查之实 , 也让基层苦不堪言 。 有的换“马甲” , 督查检查组改叫“调研组” , 不发文改以电话通知进行;有的脱“外罩” , 红头文件改“白头” , 行事更方便、要求更随意;有的改“名字” , 考核变排名、排名变通报 , “排名有时比考核还过分 , 有的指标每月排名 , 还发给主要领导 , 这不要人命!”西部某乡镇干部对此抱怨说 。 从实际情况看 , 一些地区接受“调研”任务依然很重 , 给基层发文提要求数量并无实质下降 , 只不过从明面转“地下” , 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扭转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