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委机关刊:一拨拨检查督导让基层苦不堪言( 二 )


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 , 是大家经常看到的检查督导问题表现 。 有的只看台账不去现场 , 到了下面听听汇报、看看表册、翻翻记录 , 就算完成任务、考评合格 。 华南某县干部反映 , 上面检查只是要求基层提供带红头盖公章的纸质会议通知、相应的配套文件 , 就认为工作作了部署抓了落实 。 有的走经典路线到现场 , 要求地方提前规划好督查检查考核的路线和看点 , 省心省力看盆景 , 到点先定位拍照 , 无异于让参加考试的考生自己出题目 。 有的到了现场走马观花 , 流程刷卡走到便大功告成、打道回府 。 这种盆景式展示、游玩式检查 , 对于推进工作毫无实际意义 , 结果甚至会背道而驰 。
热衷看报表、材料、展板、模型 , 症结在于思想懒惰图省事 , 觉得基层报给自己任务成果 , 走个过场查一查看一看就行了 , 没必要费太多的心思和气力 , 只管“好做”、不管“做好” , 这种做法还被美其名曰“相信一级组织” 。 还有就是办法路数不多 , 一些地方和单位一说下去指导工作 , 脑子第一个就蹦出来的是开会、发文、检查 , 要求基层悬挂标牌、上墙制度、准备台账 , 显得套路单一、古板守旧、缺乏创新、严重滞后 , 举措缺少针对性 , 效果也乏善可陈 。
破解检查督导中的“唯报表论”“痕迹主义” , 关键是突出一个“实”字 , 一切向实看、工作往实走 。 一要改考评标准 , 破除惯性思维 , 纠正机械式做法 , 不得随意要求基层填表报数、层层报材料 , 不得简单将有没有领导批示、开会发文、台账记录、工作笔记等作为工作落实的标准 , 引导各级摒弃走秀式检查 , 实实在在去开展工作 , 减少对纸质档案材料等所谓“硬杠杠”的内容依赖 。 二要改去向要求 , 安排多跑点少跑面、沉下去坐得住 , 特别要到推动重大决策部署落地的关键地区去 , 到容易发生问题的部门去 , 督在关键、查在要害;强调多去现场少听汇报 , 亲自去看切身体验 , “提倡‘静悄悄’督查检查考核 , 不要求专门准备材料 , 不预设路线 , 多与承办同志面对面交流” , 掌握实情、精准指导 。 三要改方式方法 , 借力新技术 , 探索运用“互联网+督查” , 让数据多“跑腿” , 让干部少“跑路” , 力求在更便捷上下功夫 , 既提高督查考核质效 , 又切实减轻基层负担 。
急功近利、浅尝辄止检查 , 热衷刷存在感 , 亟待把责任压实谁的担子谁来扛
今年疫情期间 , 东部某省一用作隔离的酒店发生坍塌事故后 , 所属地区的职能部门纷纷杀到集中医学观察点看情况 。 一乡镇干部反映 , “两天时间我全用来接待检查组了 , 有一部门在门口拍了照片就走了” 。 像这种一窝蜂刷存在感的督查检查考核同样令基层干部头疼反感 。 有的爱扎堆 , 多套人马轮番登场 , 露个脸出个镜签个到 , 表示来过了出什么事与自己无关 。 有的频加码 , 把上级文件改个头换张脸就“照发不误” , 为了突出重视 , 还脱离实际盲目将标准层层加码 。 “中央要下来督导检查前 , 省里先下来一趟 , 省里下来之前 , 市里先下来一趟 , 同样一套材料要复印好几份 , 抠字句、捋程序 , 不挑几个毛病不罢休 , 不如此似乎显示不出水平 , 实际上事还是那个事 。 ”有的催得急 , 西部某省一干部说 , 有些职能部门今天下发文件 , 明天就要报数据、要结果 , 只管出题点题 , 不管答题解题 , 项项都要落实 , 个个都要抓紧 , 使得基层应接不暇、不堪重负 。
这种急于表现、争功于己 , 究其根源还是:唯上不唯实 , 为给领导留下好印象 , 力求通过速度而不是质量赢得上级认可 , 还有的为了好向上交差 , 拿着基层现成的资料、加工过的成绩单说事 , 认为自己掌握了情况 , 让上级看到自己忙碌的身影 , 对上级有个好交代 。 走秀图省事 , 下基层坐在车上转 , 隔着玻璃看 , 只看“门面”“窗口” , 不看“后院”“角落” , 怎么省劲怎么来 , 狂刷一波存在感 , 目的不纯、状态不佳 , 群众说是“调查研究隔层纸 , 政策执行隔座山” , 而一些下级单位也对上级的这种检查暗地里欢迎 , 认为可以多接近领导 , 借机表现 , 也容易检查过关 , “各自小算盘拨得山响” 。 “甩锅”不担当 , 有的职能部门扛着关口前置、重心下移的大旗 , 在工作任务下放到基层的同时 , 搞起了周汇报、月考核和季督查 , 把工作责任一并下移 , 以属地管理为由搞责任“甩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