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网的衰落和朋友网的关闭是否意味着实名校园社交不适用于中国用户( 二 )
最后说校园社交。上面介绍过了,中国人喜欢小圈子,喜欢熟人一起玩,且我们可以认为认识的人之间的微信、QQ之间的im交流不能算网络社交(如果这个算,短信算不算,打电话算不算,跟父母视频算不算?)而这些又和校园社交有什么关系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校园社交,最高频的行为是发生在校内,是亚熟人社交。校内的同学,基本互相之间都是二度以内人脉,更何况是喜欢社交的活跃分子。这种情况下,专门社交平台的存在就显得鸡肋了。其次,我们往往不喜欢“用真名说太多真话”,所以,实名平台很奇怪,我们连发【朋友圈】都分组……这一点我们可以举个反例,当时校园社交(黑白校园)引爆点就是夜里的【匿名】圈,所以实名这件事在校内需求不明显。第三点,我们说说实用主义,普通的社交平台,没有让用户多记一个账号的意义,想让中国人社交很容易——只要这个社交平台架构在某种需求之上。这就是为什么,【超级课程表】在某个阶段加入“约约约”功能后,工具都可以容易的向社交转型。但往往这类需求,还是会让人放弃实名。
最后的最后,说说校园实名社交。人人的没落,原因是多重的,我们任何人可能短短几句都说不出来,所以我不妄加评论,但人人的火爆足以证明这个需求的存在。再说腾讯的朋友网,上面有朋友说腾讯抄错了其实不是,1999年,腾讯曾与某国企竞标“xiaoyou.com”域名,想建立校友网,那时候人人还没出生呢,我们足以看出腾讯的布局视野,只是最后没有抢到域名。但从这里我们至少可以看出,腾讯曾判定校园实名社交是可用的。同样,如果把“校园”概念扩大的“校友”,这似乎就可以解决上面某位朋友说的“毕业了就不校园社交了”的概念了。
综上,归纳下自己的理念。
1.“实名”社交这件事,对中国用户本就是个比较重的行为,但随着国家对网络安全的监管加强,我们会越来越努力尝试实名。
2.校园社交这件事本身是存在的,是有场景的。只是概念如何优化,如何变现,是一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
3.无论校园社交还是全人类社交,无论匿名还是实名,都需要有较强的使用场景促使产生动机,约炮的时候我们就是不愿意实名,但当实名遇到一些刚性需求,社交账号遇到强绑定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实名。互联网讲跨界,能跨界结合一两个刚需的使用场景,实名社交不是做不成。
4.校园市场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商家往往希望从这个阶段培养自己下一步的消费主力军,且大学生群体具备强大的创造力和传播力。一个小小的创意往往能瞬间火爆整个社交网络(如:各大高校翻唱《南山南》),但校园市场往往具备比社会上还复杂的壁垒和利益链,像社交这种变现慢的产品,前期往往需要很大的投入。
■网友
个人认由人人网和朋友网的没落,不能推论出实名校园社交不适用于中国用户。
我觉得由人人网和朋友圈的没落,是能一定程度说明普通用户的价值不高(这里的价值=互动价值、繁荣平台价值、以及满足自我需求的价值)。
平台的发展一靠内容,二靠互动。人人网和朋友网的用户都是普通的、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大家都是平等的,没有一呼百应的角色存在。用户在刚开始进入的时候,会对平台产生好奇,平台引导用户进行交互,生产内容的用户成为被关注焦点,满足用户从没有体验过被关注的心理需求,这一心理期待值逐渐提高,如果平台不能够继续满足,内容生产者就会产生疲劳,逐渐流失。而来进行互动的这一部分用户,出于好奇、关系维系等原因而产生的行为,也逐渐因关系的不对等、没有动力而流失。
而国外的Facebook、国内的微博侧面说明,意见领袖(如明星、营销号...此处意见领袖的范围比较广)价值更高。他们的追随者,不会寄希望于关系平等,也没有维系关系等需求,他们的需求就是看这些意见领袖生产内容(甚至无论是否有价值的内容),他们的需求始终被满足,动力始终存在。反向的,促进了内容生产者不断产出内容。
推荐阅读
- 朋友圈直播酒驾全过程?警方:当事人涉嫌酒驾接受调查
- 警方:锦江学院2死者系男女朋友关系男子杀人后跳楼
- 为啥到现在你还没有女朋友 ?
- 朋友圈权限被破解,怎样反破解
- 为啥和自己接触过的女孩子都很快就有男朋友了啊
- 文案|适合十一月发朋友圈的心情文案2020只剩2个月
- 请问国内最好的数据恢复公司是哪个朋友结婚视频不小心被误删,急求帮忙
- 汽车|定位更细分SUV市场,领克06能否扩大领克的“朋友圈”?
- 朋友玩lol太坑,却总叫我跟他一起排位咋办
- 安卓系统微信朋友圈里有看到朋友发的VR链接,为啥不能分屏,苹果手机却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