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价大众点评V10改版

提到大众点评,第一反应应该是这是一个帮助用户更好地选择本地服务的工具类产品——通过更好的提供商家信息(包括评分、评价、人均、距离等),从而帮助用户更好地进行消费决策。而V10可以看出大众点评新版想将产品调性从本地生活工具转化为本地生活工具+内容。新版增强了大量专业内容的露出,并强化用户的内容生成,整个APP都在传达着对内容输入输出的意识。
笔者在体验了这次版本之后,尝试从这次改版的业务目的、产品需求和用户体验来说明一下自己对当前版本的一些看法,希望各路大神可以一起参与讨论~
相关内容可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产品经理、产品爱好者学习交流平台 或者我的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玛丽娟娟有话说
新版为什么要强化内容互联网其实就是用户、场景和转化——即通过一切手段获取用户,然后通过特定场景触发用户的情绪,使之转化。而从业务角度上看,他们关注的主要是用户和转化(场景主要是产品来结合用户需求来考虑,会在后面的用户需求来讲解):
关于用户
最初大家都是想方设法获取新增用户,但随着能互联网的用户基本都已经互联网化了,获取新用户越来越难,成本也越来越高,这个时候就需要想方设法盘活已有用户,增加用户粘性——包括增加用户使用App的频率和时长。
原来大众点评作为本地生活工具型产品时,大家只会在需要用的时候才会哪出来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场景,而当这些任务完成后,用户就会关闭大众点评,直到再次出现相关需求。
1)出去玩,通过大众点评看看附近有什么好吃好玩的;2)明确了某类本地生活(比如像吃火锅,想美发),通过大众点评查找比较符合心意的商家;3)进了一个店,通过大众点评选择里面的服务(比如去了饭店选择推荐比较多的菜)。新版在保持原来帮助用户选择商家的基础上,想通过内容以及用户主动参与来实现用户更频繁、更长时间的留在大众点评上:
首先,更加专业的内容(来自自媒体、达人和签约作者)目的在于用户在查找服务之外,可以打开大众点评查看里面的内容,从而增加用户打开App的可能性。其次,促使用户参与内容创作——相信大家都有那种感觉,当亲身参与后,对产品的喜爱和依赖程度会比观望要更忠诚。关于转化
作为本地生活工具,原来用户在大众点评上处于“联合评估”状态,这个时候消费者更加注重容易对比的理性线索,比如价格、评分、评论、距离等,这时候,消费者看的是选择项之间的不同,而不是选择项和现状之间的不同。因此,我们会进入“计算模式”,会更加在意成本信息,价格敏感性增强,从而导致更少人选择高端产品、享乐服务。
而增加了内容后,用户在看内容的时候,其实进入的是“单独评估”状态,此时消费者会更加容易受到感性线索的影响,大脑进入的不是“计算模式”而是“感觉模式”,从而也更容易被喜欢的内容所影响,从而去实体店感受相关服务。对于高端、有品位的商家而言,这种情况下,转化率会比“联合评估”更有利。由此,也可以看出,新版本将对高端商家更有利,也是迎合现在用户“消费升级”的趋势。
业务衡量核心指标
所谓无法衡量的业务需求都是耍流氓,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次改版背后的业务目的是用户粘性和转化率,那么针对这次改版,业务层面需要关注的数据应该是PV、UV,用户平均使用时长、商家营业情况(包括销售量和销售额,高端和低端商家区分对比)。
如何将业务需求和用户行为结合业务需求是要做内容,那么转化为用户行为包括两方面,一是从内容消费者的角度上是让用户愿意去点击内容,二是从内容创作者的角度是有用户愿意去创造内容。基于此,不得不回答以下2个问题,并想方设法通过场景去刺激用户完成相关行为。
1)如何让用户愿意去点击内容?2)如何让用户愿意且持续去创造内容?至于从内容到转化,点评是有优势的,因为内容里面提到的地点、美食可以直接在点评上查看相关信息,从内容到服务的场景在App内就可完成,这一点是微博、微信或者第三方app做自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