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宝妈」孩子玩游戏,是浪费时间?通过正确引导,玩游戏也能带来成长红利( 二 )


“心里有数”是每个人都追求的感觉 , 如果游戏在设置上能够让家长觉得心里有数 , 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孩子要玩什么 , 怎么玩 , 能碰见什么内容 , 以及可以玩多久 , 那自然为家长对孩子游戏的管理提供了帮助 。
在管孩子玩游戏之前 , 先了解一下孩子所玩游戏本身的特征与属性 , 无疑能让家长对于孩子玩游戏这件事更加心里有数 , 家长们知道了孩子玩的是什么 , 面对的是什么 , 而知情水平的提升 , 也意味着家长们压力感的下降 , 自然给心平气和地探讨游戏问题的处理 , 让出了更多空间 。

  • 先了解孩子所玩游戏本身的特征与属性 , 与孩子聊聊喜欢的游戏 , 通过与孩子交谈了解这些游戏对其的吸引力是什么
  • 通过网络对此类游戏的评价以及自己亲自玩一下游戏加深了解
  • 咨询身边有玩此类游戏的人对游戏的看法与评价
② 家长引导孩子学习自控能力 , 让孩子学会管住自己玩游戏
不同于传统认知上的“强制管理最有效” , 让孩子从游戏中得到来自家长的“正反馈” , 其实能够更好地帮助孩子管理自己的游戏行为 。
在游戏这个主题上 , 对于孩子而言 , 家长的出现 ,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意味着好事 。 我小时候打游戏 , 只要听见爸妈的声音 , 就知道剩不下多少时间了 。 只要父母出现 , 往往就意味着 , 不管你现在有没有在紧要关头 , 都得赶快结束了 , 否则你面对的将是更大的麻烦 。 曾经有一段时间 , 我父亲会跟我一起玩玩超级玛丽 , 虽然父亲的水平很一般 , 但是我很高兴——因为我身边的父亲 , 给了我与游戏相关的积极体验 。
然而在大多数家庭里的大多数情况下 , 父母往往都成为了电子游戏负面体验的重要因素 。
他们的唠叨、批评 , 甚至强硬的管理 , 让孩子感到非常糟糕 。
长此以往 , 在游戏这件事情上 , 父母也就和“糟糕”的体验绑定在了一起 。 行为的惯性由此而生:玩游戏的孩子成了“巴普洛夫的狗” , 父母成了“特定的声音” , 巴普洛夫的狗开始流口水 , 而孩子们开始产生一系列负面的心理感受 。
如今因为“儿童锁模式” , 家长的参与意味着“可以开始玩”了 , 而不像以前 , 仅仅意味着“必须停止玩” 。 这少有地给了家长为孩子提供正反馈的机会 , 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中和之前的那些负反馈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
「超级宝妈」孩子玩游戏,是浪费时间?通过正确引导,玩游戏也能带来成长红利
文章图片
如何与孩子一起学习玩游戏的自控力 , 有以下建议
(1)家长可以设置合适的时间限制 , 但是对于所有孩子都适用的通用方案是不存在的 。 我在下面给出德国游戏指导网站的一些建议:
间限制 。
德国游戏指导网站对游戏时间的建议更加严格一些:
他们建议:
0~2岁 完全不要接触电子产品
2~4岁 在家长的陪伴下 , 每天不超过15分钟(主要出于对近视的预防)
4~6岁 每天20~30分钟 , 在家长的陪伴下
7~10岁 每天不超过45分钟
11~13岁 每天不超过1小时
14岁 对于年龄稍大的青少年来说 , 最好是和家人一起制定一个每周的消耗时间 , 而不是每日的时间限制 。

(2)家长尝试设置固定玩游戏的地点 , 孩子玩游戏的时候自己最好也在该区域里 。 例如在客厅或者饭厅 , 你可以随时了解到情况的环境 。 不要设置在卧室、游戏室或者是孩子完全自己做主的地方 。
(3)设定限制可以是孩子养成可控、可预测的游戏习惯 。 家长可以将规则写下来 , 贴在家里显眼的地方 , 这样孩子每次玩游戏的时候可以先去查看规则 。
③ 提前筛选出适合孩子玩的优质游戏
因为家长自己不玩游戏 , 所以给孩子选游戏的标准往往也很模糊:不要钱的免费游戏、最近比较流行的游戏、应用市场里面正在推广的游戏——这些游戏 , 统统都是别人告诉你“你要玩”的 , 但并不是你甄选过后 , 觉得孩子“适合玩”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