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同理心】豆瓣评分9.2《触不可及》:避免同情,是对他人更高级的尊重( 二 )


女主持人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她开始赞美都红的演奏,一连串用了五六个形容词,后面还加上了一大堆的排比句。一句话,都红的演奏简直完美无缺。都红想哭的心思没有了,心却一点一点地凉下去,是苍凉。
接下来的一段内容更加扎心:
“都红知道了,她到底是个盲人,永远是个盲人。她这样的人来到这个世界只为了一件事,供健全人宽容,供健全人同情。她这样的人能把钢琴弹出声来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培养同理心】豆瓣评分9.2《触不可及》:避免同情,是对他人更高级的尊重
文章图片

残疾人由于生理层面的特殊性,往往被社会用对待弱者的怜悯眼光所看待。所有人都将这样的价值观视为合情合理,对这样的行为习以为常。
的确,每个残疾人都一定有一段正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生活。可就像书中的盲人推拿师们一样,
他们小心翼翼地争取自我的独立和尊严,为了可能的尊重,他们殚精竭虑。
曾看过一段话,我很喜欢:
每一个人的内心里都有一片芳草地,然后用自己的努力去维护这片芳草地不被侵袭和践踏。可是,当我们对别人表达怜悯的时候,很可能就是我们伸出了剪刀,去剪掉别人内心里那片叫作“尊严”的枝桠。
人生而平等,没人愿意接受居高临下的同情,请收起同情的眼光,用体恤、平等和尊重对待他人。
2.同情代表区别对待
细想一下,同情这个东西最无用,因为世上本就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更何况我们常常忽略了一件事——大多数人根本不需要同情。
“我不需要同情,我要的是平等看待和尊重。”
就像电影里,德瑞斯带菲利普飙车,给菲利普抽烟,给菲利普改装轮椅,和菲利普一起高空跳伞,甚至带菲利普去红灯区。
 【培养同理心】豆瓣评分9.2《触不可及》:避免同情,是对他人更高级的尊重
文章图片

每每看到这些颠覆我往常对残疾人印象的情节时,我的内心依旧会不由自主地惊叹一声:“哇,原来这些残疾人也能做到!”看到了吗,我们在无形中都存在对残疾人的刻板印象和固定的思维模式。
其实往往我们流露出的同情和可以的关心都是无意且出于好意的,它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思维惯性。这样的同情造成的二次伤害是令残疾人无力的,也最为伤人。
王小波曾说:“对残疾人最大的尊重,就是不把他当成残疾人。”琼瑶也曾说:“人,活在自己的悲哀里还比较容易,活在别人的同情里才更艰难。”你的同情,别人负担不起。
02
对家人、朋友、陌生人,最忌讳自以为是的同情
在实际生活当中,我们和残疾人打交道的情况相对较少,实际上,在面对家人、朋友和其他各行各业的陌生人时,我们依旧有时会在无意中流露出本不该存在的同情,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了可能错误的事。
1.对家人:尊重老人意愿,学会如何相处
家人本与“同情”二字最无关联,但有一件事例外——
如何与老人相处。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在这段向死而生的旅途中,生老病死是无法逆转的自然法则。
“我们该如何照顾老去的亲人”,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对于儿女或其他照顾者来说,把精力集中在维持生命上而忽略其他,实行起来相对容易些。可对于老人来说,仅仅保证安全和活着往往并不能满足他们的诉求。老人的需求不单单只有照顾身体和物质需求,他们也有精神上的需求,同样看重生活质量。
是哈佛医学院的教授,白宫最年轻的健康顾问。他在
《最好的告别》
一书中探讨了衰老和死亡的问题,他提到:
要使老年人的生活变得更好,需要抵制干预、修复和控制的冲动。
 【培养同理心】豆瓣评分9.2《触不可及》:避免同情,是对他人更高级的尊重
文章图片

【 【培养同理心】豆瓣评分9.2《触不可及》:避免同情,是对他人更高级的尊重】大多数子女都习惯于粗暴干预和控制老人的行为,限制他们的自由以保证“安全”。这样变相的“同情”背后,老人很难提出真正的诉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