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门大开,为与世界接轨,有人倡议“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与结构也应改革” 。大城市有些先富起来的年轻人,把西式饮食当作时尚来张扬,似乎养育了世界1/4人口数千年的东方传统膳食一时变得一无是处 。实际情况如何?在此,仅从结肠直肠癌(下称大肠癌)的发生谈起,对东西方膳食做一些比较 。在恶性肿瘤中,大肠癌被西方人看作是仅次于肺癌的第二号公敌;而在我国及亚洲一些地区,则是大肠癌的低发区 。原因何在?研究的结论:主要与膳食有关 。高脂肪与大肠癌:西方膳食主要是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的动物性食物 。因为这一饮食结构而引起高发的“心血管病”、“大肠癌”、“乳腺癌”等,被称为“西方文明病” 。脂肪本身并不致癌,但脂肪进入消化道后所发生的一系列连锁反应,确有诱发大肠癌的作用 。这种连锁反应是:高脂肪刺激胆囊分泌胆酸和使胆固醇增多,在肠内厌氧菌作用下 , 胆酸、胆固醇转变为非饱和多环烃类物质(一种致癌物),长时间作用于结肠黏膜易发生结肠癌 。而低脂肪饮食 , 胆酸分泌明显减少,有利于需氧菌生长繁殖,抑制了厌氧菌,也就减少了致癌物质的产生 。衡量膳食中脂肪的高低 , 主要看其产热的百分比 。美国人热量的40%以上来自脂肪,可谓高脂肪饮食,中国人平均只有10%-15%的热量来自脂肪,可谓低脂肪饮食 。美国有个专门从事低脂肪治疗的“长寿中心” , 所用膳食中的脂肪比例为7%-10%热比,这正是我国以往的饮食结构 。对此,我们不以为奇,却是西方人现今追求之目标 。高纤维素与防治大肠癌:学者们注意到,芬兰人饮食中脂肪比例与美国人相当 , 但大肠癌在芬兰的发病率却只有美国的1/3 。原因在于芬兰人还同时食用大量纯谷物高纤维食物,这一点和美国人大不相同 。高纤维素饮食的作用有二:一是促进肠蠕动 , 缩短了粪便在大肠停留的时间,减少了有害因素对肠壁的刺激;二是纤维素本身为酸性,不利于厌氧菌增殖,从而减少了致癌物质的产生 。美国癌症研究所要求美国人从目前每人每天摄取12克食物纤维,增加到20-30克 , 以防大肠癌及其他疾病 。这对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美国人来说实在不容易 。杂食、钙与防治大肠癌:科研表明,某些矿物质和维生素可能影响癌症的发病,其中最重要的是钙 。美国一位胃肠道癌症专家说,大量摄取富钙饮食,会减少罹患大肠癌的危险性 。每人每天如果摄取1.3克钙 , 就会有效降低结肠癌的发病 。钙质广泛分布于粗粮、粗菜中,随着人们挑肥拣瘦、追求精细,我国人民杂食的传统正被疏远,岂不知那正是儿童佝偻病、哺乳母亲全身痛、老年人骨质疏松的根源所在 。诚然,我国传统膳食并非十全十美:低蛋白、高碳水化合物、低维生素及某些不科学的烹调方式,还有多人共食、盘(碗)菜合用的习惯等,必须改革,但绝不可以拣起西方饮食结构的弊处 。
推荐阅读
- 低血压药膳食疗方
- 低温烹饪更有益健康
- 低热低脂“瘦身菜”
- 低镁饮食惹病来
- 当心吃出饮食综合症
- 当心不良饮食损皮肤
- 当代人的饮食误区
- 胆囊炎病人如何调整饮食
- 胆囊炎病人的饮食调理
- 低值易耗品包括哪些 低值易耗品包括哪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