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营养与健康比肩而行

【让营养与健康比肩而行】在普通人眼里,营养师是“点食成金”的人,其实不然 。虽然健康与营养密切相关,虽然营养师可以把每种食物的成分精确推算到小数点后两位,但他们更注重传播健康生活理念,提供营养咨询,度身定制处方,只有自己才是健康的守门员 。 为邓小平做过保健医生的顾奎琴说:不管是男人女人,饮食和心态决定你跟岁月之间的战斗力 。对于营养师来说,矫正人们的饮食结构 , 让他们远离营养过剩与营养不良,渐渐把他们引入健康的轨道,是他们最大的成功 。临床营养师希望病人早日康复 , 运动营养师努力让运动员以最佳状态参赛,他们运用自己掌握的营养知识帮助别人赢得健康,也赢得生活 。撰文:王赢杰为运动员夺金助跑黄园 广东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二沙岛的广东省体育运动学校举重队练习场的门口 , 略显清瘦的黄园向我招手 。在她挂满各种表格档案的小办公室里,黄园开门见山地说:“运动员的目标是拿金牌,我们的目标是帮助运动员把身体调适到最佳状态,发挥最大的潜能 。”目前,黄园负责的是举重队与田径队的膳食 。说到自己的职业,黄园简而化之:结合训练目标,根据运动员的身体情况作出评价,给出营养方案 。如今正在暨南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做博士后研究的黄园1989年来到广州 , 进入运动医学研究领域,从此心无旁骛 。有多年的医学知识打底 , 又爱好体育,从事运动营养研究工作,对于黄园来说是如鱼得水 。喜欢运动的黄园自豪地说:“大学里,跳远、100米跨栏及400米跨栏这些项目,二十几年一直没有人破过我的纪录 。体育能锻炼人的意志,遇到挫折与失败时只有努力再努力 。”也正是体育精神,激励着黄园不断学习充电 。低聚糖、电解质、肌酸 , 这些让一般人摸不着头脑的术语,却是黄园每天统计的指标、开处方的依据 。黄园说 , 给运动员开的营养处方与一般人的不同,有时,配合某个赛事,她要让一名举重运动员在一周内减重5公斤 。听起来匪夷所思,但对于黄园来说,可谓小菜一碟 。搞运动的人都明白:疲劳不能消除的训练是危险的 。经过了一天高强度的训练,第二天能否恢复体力 , 血色素等指标至关重要 。这方面的饮食调节是黄园的强项 。由于每个运动员自身素质的差异,在营养补充上也各有侧重 , 从一个人每月一次十个相关指标的统计,到连续几个月的监测,从针对每个人“对症下药”,到预见下次训练、比赛时可能出现的问题,黄园说自己如同一个全科大夫,唯一不同的是自己的服务是长期性的,连续性的 。最让黄园开心的是由自己追踪的运动员拿到金牌:“九次刷新世界纪录的女子撑竿跳高的孙彩云,刷新田径200米亚洲纪录的黄淡伟,九运会三块金牌的得主徐自宙,他们的营养处方是由我负责的 。”监测运动员的训练,统计各种数据,进行评价分析,创建营养方案,工作是琐碎而繁多的,忙到晚上十一二点对于黄园来说是家常便饭 。即使如此,黄园也从不慢待自己的研究课题,“工作是一种资料的积累,而研究则是一种升华 。”如今,承担了一些国家课题的黄园正在为推进中国运动营养科学的发展不懈努力 。工作重塑了我julia 外资食品企业营养师julia直爽自信,说起自己的工作 , 她一脸的笑容:“很庆幸自己的选择,工作重塑了一个崭新的自我 。”如果不是8年前那闪过的一个念头 , 如今,julia也许就是一个护士长了 。做了3年的护士,有一天她突然想换一种生活方式:“照这样做下去,几年后成为资深护士,最后有可能当上护士长,然后退休,生活一成不变 , 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事 。”于是,她跳槽进了外企:“当时,对公司并不了解,只是急于改变现状 。没想到自己误打误撞还撞对了 。在工作中经历了许多事,也学会了很多东西,老了可以慢慢回味 。”工作是一个无止境的学习过程,从开始仅仅知道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这些名词到现在熟知奶粉中的核苷酸的比例,营养专业知识进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并有意识地运用它帮助别人,julia说她乐在其中 。1998年,julia曾对产妇做过一次调查,有一个妈妈因奶水不足就给刚刚满月的孩子喂稀饭 。julia告诉她,孩子在六个月前不能分泌消化碳水化合物的淀粉酶,喝粥不能满足他的成长发育需求 。那个母亲将信将疑:“哪个孩子不是吃饭长大的?”那时,julia还不能通俗易懂地解释其中的缘由 。如今,即使在朋友聚会的吃饭桌上 , 一看到辣椒,她就会下意识地说:“这个富含维生素c!”朋友们都笑言她得了职业病 。julia的工作是参与研发营养食品 , 并推广新的营养成果 。“把我掌握的知识,与更多的人分享,当有些人某一天改变了十几年的观念,接受了新的饮食观,我就特别有成就感 。”julia一再说,自己与医院里的营养师不同,她们服务的人群是健康人,让他们知道平衡膳食均衡营养的重要性 , 时刻给他们提个醒,把他们拉回健康的生活轨道 。julia对工作充满热情 , 她说这足以抵消频频出差的劳顿与加班的辛苦,当然,这还多亏了背后默默支持的爱人 。julia说,营养师的工作让她的情商提高了很多 , 即使受挫,也会坦然面对,而正是这份拿得起放得下,让她在事业上游刃有余,在亲人面前快乐无比 , 对于这个职业,她心存感激 。为健康理念努力奔走姚锦辉 高级营养师约姚锦辉采访 , 他刚刚完成一个培训课程,在从机场回家的路上 。一见面 , 姚锦辉就掏出两张证书来,一张是营养师资格证,一张是营养师培训资格证书 。接下来的话题直接切入了健康与营养 。姚锦辉是广州人,17岁那年 , 以一分之差与广州体育学院失之交臂,正当这个热爱南拳的小伙子苦恼不已的时候,母亲因为心肌梗塞去世了 。母亲的去世让姚锦辉体会到生命的脆弱 。很快,他顶替母亲去邮局上班了 。后来他读过会计,修过电大的工业经济管理 。再后来,姚锦辉去了英国 , 曾在一间机场附近的酒店专门为飞机上的工作人员配餐 。1997年回国后,姚锦辉干的是酒店服务业的培训 , 虽然薪水不菲,但忙得24小时连轴转 。“不能因为工作把健康搭进去”,姚锦辉辞职了 。一个月后 , 他瘦了12公斤 。“生活有规律了,整个人都精神了 。”身体是自己的,健康最重要,正是出于这个态度,奔四十的姚锦辉开始了另一种人生 。几个月前,姚锦辉是埋头学习参加营养师资格考试的一分子,如今,拿到营养师证书,他马不停蹄地开始了营养知识的培训推广 。他指着证书上末位为155的编号说:“这个数字代表我是第155个获得营养师资格的人!”尽管没有学过医学 , 但国家人事部开展的营养师资格认证为他提供了一个跻身营养师行列的机会 。姚锦辉看好这个行业的市场前景:“当人们把目光投射到自己的身体、生理、心灵上时,对健康的追求将是不懈的 , 不久的将来,营养师一定会成为朝阳产业!”证书在手,姚锦辉却没有为人开过健康处方 。虽然人们的健康意识有了 , 但愿意请一个营养师告诉自己“吃什么是对的”的人毕竟很少 。“我的目标是从口开始,从行为调试开始 , 让越来越多的人拥有健康!”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接纳营养师,推广“健康全管理”的理念是他当下最重要的工作 。英雄终有用武处潘丹峰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1991年,作为广州第一批15名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医疗系营养专业的学生 , 潘丹峰分到了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营养膳食科,青春飞扬的心满怀憧憬,梦想自己穿着白大褂穿梭在病房间给予病人不同的营养方案 , 然而,她每天要做的却是检查食堂买的原料是否新鲜,统计每道菜有多少病人吃 , 该用几斤菜几两肉 。“心理落差太大了,很长一段时间里一想起上班就很沮丧 。”就连在同一间医院工作的校友都问:“营养科?在哪里?干什么的,我怎么不知道 。”同学聚会,大家都在感慨:“咱们是选错了专业!”几年后,出国的出国,转行的转行 。英雄无用武之地 , 潘也曾动摇过 。然而,哪能轻言放弃?当初,选择营养学就是看中了这个职业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 要知道,医院里不单是慢性肾病患者、糖尿病患者需要营养治疗,还有40%~50%的住院病人存在着营养不良需要营养支持,为了发挥所学,潘丹峰决心靠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 。从过去监控厨房到现在开展营养查房、参与营养会诊 , 为病人作营养评价、开出营养治疗方案、书写营养病历,营养师的工作内容渐渐走向临床,经历了好几年 。潘丹峰说,临床医生开始接受营养治疗不可或缺,病人慢慢愿意配合营养治疗,但这个互动一路走来并不容易 。潘丹峰犹记得 , 有一个糖尿病患者听说营养医生建议他吃粗粮时,生气地质问:“现在什么年代了,还让我吃困难时期下乡时的东西?”患者甚至要去投诉 。潘丹峰苦口婆心劝说无效,只得改处方 。鉴于此 , 潘丹峰和同事们会花很多时间向病人解释营养治疗的重要作用 , 说服他们接受营养处方,对糖尿病等病人还要介绍各种食物所含营养成分,教会他们怎样控制饮食 。从不为人所知到帮助更多的病人康复 , 营养支持的手段也从过去单纯的饮食调理发展到现在的应用饮食治疗、静脉营养等多种方式,一路摸索,几许感慨,潘越来越觉得自己的选择没有错,尤其是当她想起那双焦灼期待的眼睛:“医生,你告诉我,我这个病能不能治好?”那是一个食道癌患者,手术后伤口愈合得不佳,心灰意冷,更加瘦骨嶙峋 。潘无言以对,她和同事连续几个星期为这名患者配制肠内营养液 , 通过胃造瘘管输入,配合临床医生的治疗,一个月后 , 病人的营养指标得以明显改善,伤口慢慢愈合了 。“那时,真的很有成功感 。”潘丹峰一脸的满足 。每周二上午 , 潘丹峰会在营养门诊看?。骸跋衷诶纯吹娜寺??嗔?。除了一些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痛风的病人外,还会有一些知识分子来咨询营养问题,最近还接待了几个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白领 。”尽管来就诊的主要是病人 , 但她相信,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健康生活的重要,营养门诊门可罗雀的状况慢慢会改变 。现在 , 潘丹峰已经把营养观念融入到家庭生活中:“现在连我儿子都知道,海鲜、蛋黄这些高胆固醇的东西不能多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