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是什么(黍是哪个原始居民种植的)

传统上,莆仙地区的农作物以粮食作物为主,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 。再加上当地传统只种水稻不种旱稻,导致方言中默认“稻”,而“谷”字在通俗阅读中特指“稻”(或其种子)而非其他粮食作物 。同时“稻”字在方言中演变出了独特的含义,即专指将种子埋入土中精耕细作育秧的种植方式 。方言俗语就像“水稻种在锅里,瓜种在瓜里”(丝瓜集中育苗) 。
“小麦”也是一种重要的传统粮食作物,但其字和名与汉语基本一致 。
除了稻麦,“黍”也是当地早期广泛种植的一种禾谷类作物,为老乡们所熟知 。“小米”是传统的“五谷”之一,其果实去皮后为“黄米”;其方言文字读作“暑”,平读为“所” 。“黍”不仅为传统村民所熟悉(在方言中形成清晰的读写),也作为同类粮食作物和野生植物的基本名称 。比如方言里“玉米”叫“金黍”,高粱叫“粉丝黍” 。此外,方言还称“牛筋草”(禾本科)“小米草”,意为小米之类的草 。
“黍”在一些小地区也叫“代”(音字) 。
【黍是什么(黍是哪个原始居民种植的)】马铃薯也是一种重要的传统粮食作物 。在甘薯被引进并广泛种植之前,当地最重要的马铃薯作物是“甘薯” 。
“薯”字是汉语中的上声,它的原字是“薯”(“薯”是通俗的词) 。古时候叫“薯蝇”(现在叫“山药”) 。据说改名“薯药”是为了避免唐代宗李渔的名字被忌讳,改名“山药”是为了避免宋英宗赵书的名字被忌讳...这就是山药现在名字的由来 。
方言“舒”是阳平音,和方言“许”一样 。在方言中,一种被简单称为“土豆”的作物,本质上就是“人参土豆” 。“人参薯”原产斯里兰卡,宋元时期由中国南方或西南地区传入 。引种时间比甘薯长得多 。
人参马铃薯适应性强,病虫害少,产量高,房前屋后的角落都可以种植 。所以在旧社会产量很大,价格比芋头便宜很多 。所以“吃土豆吐芋头”算是得不偿失 。
传统土人参土豆的根和茎多为单根、球形、椭圆形、短形或不规则形,但不会长成多头,形成扁平状(该品种在其他地区有一个非常形象的名字叫“脚板街”);本地人参土豆皮褐色,常有须根,横截面呈淡白色,质地比山药更紧实,煮熟后口感更糯 。
瓜类作物中最具方言特色的名字,莫过于“宣”了 。“玄”的现代汉语读音为“胡”(同“胡”),古读音为阳平,同“胡”;方言读作“后(阳平)”(读音与方言“胡”相同),读作“不(阳平)”(读音与“吴”相同) 。在南瓜传入之前,方言中的“煊”是指葫芦及葫芦的几个变种,如“煊豆”、“寿顾璇”、“五煊”等 。这种水果的共同特点是,嫩的时候可以食用,但成熟后果皮会木质化 。其中“煊豆”是指可以切割成勺具的“煊豆” 。“斗”在方言中读作“靴”,指勺、匙等舀取用具;“馋兜”主要指葫芦(传统民间叫法是“馋兜”而不是葫芦)和瓢(瓢) 。“手持葫芦”是指果实粗如手臂的“葫芦”,即“葫芦”(葫芦的一个变种);“武宣”的果实圆而短,或梨形,果皮深绿色,相对于葫芦的颜色称为“武” 。
南瓜传入后,方言命名为“番宣” 。后来在省内逐渐称之为“轩”,所以“轩”的方言含义也就演变了,多指南瓜 。“种南瓜”“种棚”(本义为“南瓜棚”,实际表达为瓜豆棚)等方言 。
“选”的方言意义的演变导致了方言中瓜的概念的相应演变 。葫芦科的“瓜”在方言中分为“瓜”和“轩”两类,两类不能混为一谈 。“轩”包括葫芦、葫芦品种、南瓜,而“瓜”则是指除轩以外的所有瓜 。
(来源:梅州日报作者:陈进编辑:蔡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