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迈尔斯怎么死的__肯迈尔斯的儿子是赛车手吗?( 九 )


「回归勒芒!」福特GT如何用一颗Ecoboost V6的心脏续写传奇(https://zhuanlan.zhihu.com/p/20940410)
希望上面的这些小故事,能够让各位朋友欣赏电影的时候更有滋有味 。
原文链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7632949/answer/1008609092
文|张星宇
图|网络
来源|知乎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
Q5:肯迈尔斯的儿子是赛车手吗不是 。查询相关资料显示,父亲去世的时候皮特·迈尔斯只有14岁,之后他去了父亲的朋友Dick Troutman的汽车改装店工作,在那里待了14年 。在1986年皮特又加入了Precision性能公司,慢慢成为了公司的一名机械师,并没有成为赛车手 。
Q6:《极速车王》:论黑福特,这部电影是认真的2020年2月,《极速车王》获得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剪辑、最佳音效剪辑奖 。在豆瓣上,它的评分高达8.5 。
尽管没能像《寄生虫》那样大红大紫,但本片所展现出的速度与激情,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却让人大呼过瘾 。在美国,以赛车为主题的电影并不少见,但该片与《速度与激情》系列走的路线却完全不同,特别是了解福特与法拉利那段恩怨情仇的人,看起来一定别有一番风味 。
故事采用双主角模式,聚焦由汽车设计师卡罗尔·谢尔比带领的一队汽车工程师、设计师,以及英国车手肯·迈尔斯,在亨利·福特二世的要求下,谢尔比需要打造一辆全新的赛车,并能在1966年的勒芒世界锦标赛上打败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法拉利 。最终福特GT40在勒芒24小时耐力赛中成功击败法拉利,并蝉联了1967和1968年的冠军 。
当然,为了故事更加戏剧化,《极速车王》并没有严格按照当年的真实事件来拍摄,一些特别的处理和细微的改编,让该片看起来并不枯燥,也更有意思 。
但另一方面,戏剧化的处理也让剧中人物更加“黑白分明”,看完电影,观众会对卡罗尔·谢尔比的改装水平以及肯·迈尔斯的车技称赞不已,但也会对福特那帮高管团队嗤之以鼻,因为整个影片的结论是——一切都是为了卖车 。
从某些角度来看,甚至可以这样来评价《极速车王》:论黑福特,这部电影是认真的 。
01
当时的情况和现在的中国市场有些相似,随着年轻人成为购车主力,福特迎来了巨大的销量危机——由于车型不够迎合年轻人,李·艾柯卡领导的福特销售团队,在美国连续三年交出了糟糕的成绩单,这让当时福特的掌门人亨利·福特二世(亨利·福特的孙子)大为光火 。
在一次高管会议上,李·艾柯卡陈述了福特走下坡路的原因——没有精准定位消费群体,也没有品牌荣誉感,很难说服年轻人去买福特 。李·艾柯卡以当时勒芒冠军得主法拉利为例证,向亨利·福特二世说明了福特急需以一场世界大赛来为品牌增辉添彩的必要性 。
很显然,这一切都是李·艾柯卡总结出来的教训、经验以及解决方案 。
但在另一个镜头,亨利·福特二世来到福特的生产车间,宣布要让所有工人都回家,在回家的路上为福特想想主意,想出来的可以继续工作,想不出来就别来了 。
对于一线工人来说,这显然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霸道总裁”行径,他们的职责是制造汽车,他们做到了 。而战略考虑这方面明显是亨利·福特二世的事,他一个办法没想出来,反而让一线装配工人来想,难道不是“无能”吗?
这一“霸道总裁”的人设,完全给亨利·福特二世的形象抹了黑,要知道,真实的福特并不是这样,他们对员工非常尊重,早在1914年,福特就已经实行了8小时工作制,并把工人的日薪从两块半提高到5块美金(当时一辆福特汽车差不多300块美金) 。
02
亨利·福特二世在本片中的形象,完全称不上光彩,从其行为来看,商业思维相当浓厚,甚至毫无主见,也没有对产品有深入了解 。
为了检验花费900万美元制造的赛车到底是什么样,亨利·福特二世来到了制造基地 。而为了完全展现自己作品的性能,谢尔比将福特副总裁里奥·毕比锁在办公室内,独自带亨利·福特二世上GT40 MKII试乘 。
试乘途中,谢尔比亲自来了一次激烈驾驶,而亨利·福特二世直接被谢尔比的骚操作吓尿了 。
事实上,亨利·福特二世根本没有试乘过GT40,就算试乘,也必然不会像影片中这样狼狈 。毕竟作为福特的掌门人,如果要去试乘,这台赛车的性能他没有理由不了解 。
03
影片的第三个黑(福特)点来自于谢尔比 。
在法国勒芒的赛场上,福特团队更换了刹车系统被法拉利举报,但因为规则并没有说不能更换而不了了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