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中花树”和“薛定谔的猫”,看似异曲同工,根本是两回事( 四 )


“岩中花树”和“薛定谔的猫”,看似异曲同工,根本是两回事

文章插图
要明心见性就要把意识静下来阳明先生说的这个“心” , 是无法通过意识或者客观的实验去证实的 , 因为它是超越意识的 , 所以 , 想用有限的意识来证实无限的心是根本不可能的 。
那么如何才能证实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个“心”的本质是这样运作的呢?验证这个运作的模式和科学实验的道理是一样 , 只不过这都是自然的运转 , 不需要实验 , 也不是只有科学家才能证实 , 任何人只要把心真正静下来就自然“见”到 。
“岩中花树”和“薛定谔的猫”,看似异曲同工,根本是两回事

文章插图
大学之道中国传统文化中证到宇宙本源——心的方法:
刚才说了 , 有限是意识是无法证到无限的心的 , 中国自古证到这个心的方法都是通过停止思维来直接见到心的本质 。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 在亲民 , 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 , 定而后能静 , 静而后能安 , 安而后能虑 , 虑而后能得 。
明德 , 就是阳明先生说的良知 , 而致良知就是明明德 。
儒家用的方法 , 就是定心 。让意识止于至善 。什么是至善呢?就是超越了善、恶二元的究竟之善 。当意识停止 , 心就定了 , 定而后能得 , 就见到心的本来样貌了 。
“岩中花树”和“薛定谔的猫”,看似异曲同工,根本是两回事

文章插图
心经《心经》:无受想行识 , 无眼耳鼻舌身意 , 无色声香味触法 ,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 乃至无老死 , 亦无老死尽 , 无苦集灭道 , 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 , 菩提萨埵 。
佛家也是一样 , 禅定止念 , 意识不生时 , 归无所得 , 无所得故 , 菩提萨埵 。就证得诸法的实相——也就是这个佛性了 。
《道德经》:故常无欲 , 以观其妙;常有欲 , 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 同谓之玄 , 玄之又玄 , 众妙之门 。
“岩中花树”和“薛定谔的猫”,看似异曲同工,根本是两回事

文章插图
道德经道家还是如此:欲得玄道 , 必静之又静 , 定而又定 。其中浑无物事 , 是为无欲观妙 , 此一玄也 。及气机一动 , 虽有知却不生一知见 , 虽有动却不生一动想 。有一心无两念 , 是为有欲观窍 , 此又一玄也 。修道之人于玄窍开时 , 一眼虚定 , 一以直造无上根源 , 而成大觉金仙矣!
所以 , 阳明先生说的“心”就是老子口中的“道” , 它本是无极之体 , 体性是无 , 能生天地万物就是有 , 虽然有 , 但本体仍是性空;虽然性空 , 但不碍精神和物质等一切的显现 。也就是“空即是色 , 色即是空 。”
所有想要证得宇宙本源的方法 , 唯有“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的时候 , 才能够见到本来的面目 。
“岩中花树”和“薛定谔的猫”,看似异曲同工,根本是两回事

文章插图
老子言道对岩中的花树和虚拟的小猫两者关系的总结:
无论是王阳明还是薛定谔 , 无论是“花”还是“猫” , 宇宙中的一切法(包括精神和物质)都不出真心 , 一切法的变化都是心识的作用而已 。真心本性是一切万法的根本 , 精神和物质都只是心的部分作用而已 。
从古至今 , 无论是老子、庄子还是释迦摩尼 , 乃至儒、释、道三家历代的传承弟子 , 也都有成佛、成道、成圣之人 , 都通过了自身修证 , 体悟到了宇宙一切的根本 , 从而解脱了生死 , 获得了逍遥的大自在 。
“岩中花树”和“薛定谔的猫”,看似异曲同工,根本是两回事

文章插图
太极图问题的答案:
对于【薛定谔的“猫”和王阳明的“岩中花树”是一回事吗?】的阐述可以告一段落了 , 结论是:一个是基于量子研究的实验 , 一个是对于意识作用的分析 , 一个是尊重客观现象的科学体系 , 一个是超越主客观的根本文化内涵 。两者说的本就不是一个层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