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祥子》《动物凶猛》:相似“京味儿”文化,不同精神内核
何谓“京味儿”?“京味”即北京味,包括北京的环境和人文两个方面,就是用地方特色浓重的语言抒写北京这块土地上的风土人情 。京味文学,是在文化视角的参照下,以地道的北京方言口语,描绘北京的人、事、场,从而体现出北京城的精、气、神 。北京丰富而悠久的历史文化,赋予了京味文学独特的创作主题和丰富的文化背景,京味文学对北京文化的阐释,又丰厚着北京文化的底蕴,让京味文化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
老舍是京味文学的奠基人,可谓“京派”的开山鼻祖,在地域文学界他最先给出了“北京人”、“北京文化”概念,他把对北京这片故土浓浓的爱流注于笔端,绘出了一副具有深沉凝重历史感和独特北京艺术魅力的民俗画卷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讲述的是20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时期,中国北平城里的一个年轻好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力车夫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小说 。
文章插图
王朔在20世纪80年代末异军突起,继而横扫中国文学、电影、电视剧领域,成为炙手可热的“王朔神话”,因为他为京味文学增添了新的质素,其作品被看作是京味文学的新发展形势,王朔也成为新京味文学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京味文学第三代” 。《动物凶猛》发表于《收获》1991年第6期,2009年入选《收获》“50年精品系列”,故事描写了北京一个部队大院里一群少年的成长历程,是王朔作品中最少商业气息的代表作 。
作为京味小说的两部佳作,《骆驼祥子》和《动物凶猛》因其北京民俗风情特色,深受大家喜爱,两部作品都被拍成电影展示在公众面前,京味文化也随之火遍大江南北 。两部作品面世年代相距半个世纪之遥,老舍和王朔用各自独特的京式语言,把京味文化玩转于字里行间,看似质朴简单,却具有鲜明的时代主题,展现出不同时代不同的审美风格和精神内核 。
01 语言风格:不同时代不同语言韵味
林语堂曾称赞北京话有着“平静自然舒服悦耳的腔调儿”,京味小说的语言是其艺术形式中最具辨识度和最具张力的因素,读小说时我们一瞥那京腔京调,深蕴其中的京韵便了然于心 。因此,北京方言成为京味文学最醒目的外部特征,北京人都热爱自己这口“京片子”,京派作家也把北京方言看成“说的艺术”融入到自己的作品当中 。
文章插图
老舍在语言风格方面,老舍和王朔为了原汁原味地描写北京人的生活,大量使用北京方言,用鲜活的口语生动形象地记录北京的人和事,来反映北京市井生活的原貌,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其京味语言的韵味也不尽相同 。
① 老舍的传统京味语言风格
《骆驼祥子》以20世纪20年代的旧北平为背景,祥子所处的时代是北洋军阀统治的时代,是黑暗的、畸形的、失衡的中国旧社会,人民过着贫苦的生活,祥子是广大劳苦大众中的一员,因此老舍开篇就介绍了人力车夫的不易 。
他们的车破,又不敢“拉晚儿”,所以只能早早的出车,希望能从清晨转到午后三四点钟,拉出“车份儿”和自己的嚼谷 。
“拉晚儿”:指人力车夫下午四点以后到天亮之前的那段时间出车拉活,是北京地道的方言 。“车份儿”:是老北京人力车行的俗语,指每天都需要给车行的租金 。“嚼谷”:即吃用、口粮,也是北京口语用词 。这些词都是当时背景下特定的北京口语词汇,简单的几个口语把人力车夫要吃的苦刻画得淋漓尽致 。短短的一句话里老舍就用了三个地道的北京方言,可想而知他语言的驾驭能力和北京方言的熟稔程度 。
老舍的语言还讲究韵律之美,在《骆驼祥子》中,他的京味铿锵有序 。如“勺勺颠颠”、“安安顿顿”、“迷迷糊糊”等叠词的运用,就使得文章富有音乐感 。“冒儿咕咚”、“咚咚嚓”这样的词既诙谐又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
② 王朔的新京味语言风格
《动物凶猛》讲述的是20世纪80年代一群大院里的孩子随处发泄过剩精力、四处寻找刺激的故事 。当时北京大街小巷流行“侃大山”,王朔以敏锐的目光发现了“侃”的价值,并把街谈巷语引入文学殿堂,给严肃文学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文风 。
文章插图
王朔大家聊起近日在全城各处发生的斗殴,谁被叉了,谁被剁了,谁不仗义,而谁又在斗殴中威风八面,奋勇无敌 。
推荐阅读
- 刘亚仁|刘亚仁登《GQ Korea》12月刊,网友:拈花逗鸟,创意且有型
- 电视剧|电视剧收视率排行榜:《大博弈》跌至第二,第一收视高达2.416%
- 《天净沙 秋》 天净沙秋赏析
- 玛丽苏|电影《五十度灰》,这部电影感情部分很真实,女主演技还行
- 天下长河|《天下长河》收视领跑,评分创新高,一句评论说出了到底好在哪里
- 河智苑|河智苑新剧《谢幕》这个傻小子没“出息”被3亿元吓得说不出话
- 墨白|《墨白》定档!比起男女主的高颜值,我更关心这三大核心看点
- 剑王朝|在《剑王朝》中,叶甄杀了夜策冷,还要与陈玄合作,她是怎么想的?
- 我最爱的家人|《我最爱的家人》方姝晴演得好,虽然人设不讨喜,但真的很美
- 美国队长|央视网评出年度爆剧:《梦华录》上榜,杨幂陈飞宇新剧被犀利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