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的民俗饮食文化有哪些 西双版纳茶的特点


西双版纳的民俗饮食文化有哪些 西双版纳茶的特点

文章插图
西双版纳的民俗饮食文化有哪些 西双版纳茶的特点

文章插图
西双版纳的民俗饮食文化有哪些 西双版纳茶的特点

文章插图
西双版纳的民俗饮食文化有哪些 西双版纳茶的特点

文章插图
西双版纳的民俗饮食文化有哪些 西双版纳茶的特点

文章插图
西双版纳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中心,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世居这片神奇土地的傣族、布朗族、哈尼族、彝族、基诺组、拉祜族等12少数民族,在在长期的种茶、用茶、饮茶、贸茶等活动中,各民族的制茶工艺、饮茶习俗彼此渗透、相互学习、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族饮茶习俗和民族茶文化,蕴育了积淀丰厚、博大精深的普洱茶文化,沿袭至今 。各族人民视茶为“上通天神,下接地鬼”的灵性之物,涉及到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哲学、医药等各个方面,人们的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祭祀拜神、人际交流、走亲访友等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少不了茶 。各民族在长期的饮用茶叶中逐步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食茶、饮茶、用茶习俗,如:傣族的“竹筒茶”、“喃咪茶”,哈尼族的“土锅茶”、“火燎茶”,布朗族的“腌酸茶”、“青竹茶”,基诺族的“凉拌茶”、“包烧茶”,拉祜族的“烤罐茶”、“瓦盏茶”,彝族的“姜桂茶”、“等等 。这些都是受特殊的地理与社会环境、生活水平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饮茶、食茶叶的传统习俗 。现介绍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饮茶习俗:
1、傣族竹筒茶
傣族饮用竹筒香茶 。这是别具风味的一种茶饮,也是比较讲究的一种待客茶 。傣语叫“腊跺” 。拉祜族也饮用,拉祜语叫“瓦结那” 。竹筒茶,就是将晒青毛茶放入特制的竹筒内,在火塘中边烤边倒压,直到竹筒内的茶叶装满并烤干,就可以将竹筒刨开,取出茶叶,用开水冲泡饮用 。傣族竹筒茶属于紧压茶类 。西双版纳竹类资源丰富,傣族人民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竹子,除用竹子建房、做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外,还喜欢用竹子来烧竹筒饭、加工竹筒茶 。常见用来加工竹筒茶的竹子有香竹和甜竹两种 。香竹又叫糯竹,皮薄内空,节间长,一般30-40厘米,竹膜清香浓郁,是做竹筒香茶的上好材料 。制法有两种
一种是将一棵棵刚砍下的竹子锯成若干一端带节的竹筒备用 。采摘细嫩的一芽二三叶,把采回的茶叶鲜叶在铁锅内杀青,待茶叶变软、颜色深绿时,倒在竹席上反复揉捻,再把揉捻好的茶叶装入竹筒中,用一根木棒舂实、压紧,最后再用青竹叶把竹筒口堵上,在火塘边均匀烘烤15-30分钟后,取下,凉放 。待冷却后,剖开竹筒,即成一节一节的竹筒茶 。
又一种制法是将晒干的春茶放人小饭甑里,甑子底层堆放一层用水浸透的糯米,甑心垫一块纱布,放上毛茶,约蒸十五分钟,待茶叶软化充分吸收糯米香气后倒出,立即装入准备好的竹筒内 。这种方法制成的竹筒香茶,三香齐备,即有茶香,又有甜竹的清香和糯米香 。
竹筒的筒口直径为5—6公分,长22~25公分,边装边用木棍将竹筒内的茶叶春压后再装茶叶,边装、边烘、边春,直至竹筒内茶叶填满春紧为止,然后用甜竹叶或草纸堵住筒口,放在离炭火高约40公分的火塘三脚架上,以文火慢慢烘烤,约五分钟翻动竹筒一次,待竹筒由青绿色变为焦黄色,筒内茶叶全部烤干时,剖开竹筒,即成竹筒香茶 。
另外,竹筒茶还有一种以晒青毛茶为原料的加工方法,即将晒青毛茶分3-5次放入一节新鲜的竹筒中,每次放入茶叶后都要塞好竹筒口,再将竹筒放到炭火上烘烤,鲜竹筒受热后在竹筒内壁溢出又热又香的水气使筒内的晒青毛茶回软、吸香,这时应马上用木棒将竹筒内的茶叶舂实、压紧 。这样反复几次后,即可获得一筒香香的竹筒茶 。
饮用时,取出圆柱形的茶叶,掰少许茶叶放人碗中,冲人沸水约五分钟即可饮用 。筒茶品质优异,外形呈棒状,具有芽叶肥嫩,白毫特多,汤色黄绿,清澈明亮,香气馥郁,滋味鲜爽回甘的特点,并有馥郁的茶香和独特的香竹香,令人陶醉 。竹筒茶贮藏两三年仍保持原有品质不变,若经长年贮藏,可演变形成普洱茶独特的汤色、香气、滋味等品质特征 。
想要制作高品质的竹筒茶,就必须对茶叶进行严格要求 。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腰,大叶种茶树的茶叶被采摘下来,制作成陈年的毛茶 。虽然制作的工艺并不复杂,但却需要十足的耐心,让茶叶在时间的缓慢流逝之中自然发酵 。毛茶装进竹筒之中,需要用香樟或者橄榄树做成的木棒来用力捣紧,一直到竹筒被填满为止 。装满了毛茶的竹筒在封闭好之后,要架在小火之上进行烘烤,每30秒钟旋转一 次竹筒,好让它可以均匀受热 。在小火慢烤的过程之中,茶叶持续发酵,而竹子也在炙烤之下渗出了汁液,它们和茶叶交融在一起,缔造出了不同寻常的香气 。当烤茶人感受到香味一阵阵扑鼻而来的时候,他们就会将竹筒从火上卸下来,让它们自然冷却 。然后,用刀打开竹筒,那里面的茶已经变成了坚实的圆柱形茶柱,不仅易于存放,而且还有了独特的傣族味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