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的民俗饮食文化有哪些 西双版纳茶的特点( 三 )


青竹茶:一般是当地居民在离开村寨务农或进山狩猎时采用 。布朗族喝的青竹茶,制作方法较为奇特 。首先砍一节碗口粗、30厘米多长的鲜竹筒,一端削尖,插入地下,再向筒内加上泉水,当作煮茶器具 。然后找些干枝落叶,当作烧料点燃于竹筒四周 。当筒内水煮沸时,随即加上适当新鲜茶叶,继续煮沸,经3分钟左右,即可将煮好的茶汤倾入事先已削好的新竹罐内,便可饮用 。青竹茶将泉水的甘甜、青竹的清香、茶叶的浓醇融为一体,所以,喝起来别有风铺味,久久难忘 。
吃烤茶:布朗族把“腊”(茶)摘回来,用锅炒、手揉、阳光晒干后,把“腊”(茶)放入“国哦腊”(小茶罐)中,在柴火上烤香,然后放水熬成茶汤来喝,据说喝了眼睛明亮,头脑清醒,不疼痛,布朗族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上山不带饭可以,不带‘腊’(茶)不行” 。把“腊”当作常备药而饮烤茶 。
4、彝族的“姜桂茶”、土罐烤茶
香 。《云南志》卷七说,唐代·樊绰书咸通四年(863):“茶,生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 。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 。讲述了思茅、西双版纳古茶区饮茶方式,这也是中国饮茶的古法之一.古代本草家认为,茶味甘苦微寒,椒、姜、葱俱是热性,以椒,姜、桂等和烹而饮之,以去寒,故而被誉为饮茶良法 。如今,彝族、白族、拉祜族等少数民族在煮茶时亦常有放入加姜、桂的做法,保存着的古代饮茶的遗风 。
“姜桂茶”烹煎与上述的描述一样,即把干毛茶和少许姜片、桂皮一同放入土罐茶或茶壶,在灶火上煨煮,煮沸半小时左右后端下来,倒入茶杯或碗中饮用 。此茶汤黄褐、姜茶香气,略带姜桂辛辣味,苦而回甘 。
一壶烤茶,唤醒对生活的热爱,彝族烤茶已经具有千年的历史了 。彝族土罐烤茶,先用炭火干烧土罐,土罐烧热后放入普洱生散茶,然后抖动罐子,要抖九九八十一次 。看到茶叶变黄后,加入沸腾的泉水,煮沸看到罐口起泡沫了,就可以将土罐的茶倒入茶具品尝了 。茶气浓郁,入口即甘,还带着一种原始的芳香 。
5、拉祜族“土罐茶”、烧茶、烤茶和糟茶 。
这种“土罐茶”是将晒青毛茶放入一个小土罐中,在火塘边不停抖动地慢慢烘烤,使茶叶均匀受热 。待罐内的茶叶散发出阵阵热香味时,再注入开水,罐内发出噼叭噼叭的水响声,稍煮片刻即可倒出饮用 。茶味浓醇,焦香持久,回味无穷 。
烧茶:拉祜族习惯的一种饮茶法 。将新梢采下的一芽五六叶鲜茶直接在明火上烘烧到焦黄,再放人茶罐内煮饮 。
烤茶:是拉祜族一种古老而普遍的饮茶方法 。先将小陶罐在火塘上烤热后,放入茶叶进行抖烤,待茶色焦黄时,冲入开水,去掉浮沫,再加入开水,待茶煮好后,主人先倒少许茶水自尝,以试其浓度,如茶汁过浓,可加入开水使之浓淡相适,然后再倒给客人饮用 。这种烤茶,香气很足,味道浓烈爽口,饮后精神倍增,心情愉快 。
糟茶:也是拉祜族一种非常古朴而又简便的饮茶方式 。将鲜嫩茶叶采下后,加水在锅中煮到半熟后,取出置于竹筒内存放,饮用时,取出少许放在开水中再煮片刻,即倒入茶盅饮用 。茶水略有苦涩酸味,饭后有解渴开胃的功能,风味特别 。
炭火烤茶:当水煮沸后,用竹饭盒将晒青毛茶抓一把在盒内,再把烧红的火炭挟几块放进盒中,迅速拌翻数次,待茶发出焦香味后,挟去火炭,把烤好的茶倒入壶中,煮3—4分钟即可饮用 。该法煮出的茶,带有清香或少许焦香味,鲜浓可口 。
6、基诺族“凉拌茶”、煮茶、“包烧茶”
云南西双版纳的基诺族,被称为“吃茶”的民族 。“吃茶”的习俗,源自中国古代“食茶”法 。这种凉拌古老的凉拌“食茶”法,被基诺族称为“拉拔批皮” 。基诺族在制作凉拌茶的时候,采用茶树鲜叶,将叶子采摘下来,用手揉软揉细,再放到碗中,,随即投入黄果叶、酸笋、酸蚂蚁、白生、大蒜、辣椒、盐巴等配料于茶汤中拌匀,最后加入山泉水即可 。泉水稀释出草木的味道,与茶叶带来的口感,构成了一种全新的体系,宛若专属于一个民族的独家记忆 。
基诺族的另一种饮茶方式,就是喝煮茶,这种方法在基诺族中较为常见 。其方法是先用茶壶将水煮沸,随即在陶罐内取出适量已经过加工的茶叶,投人到正在沸腾的茶壶内,经3分钟左右,当茶叶已经浸出时,即可将壶中的茶注人到竹筒,供人饮用 。竹筒,基诺族既用它当盛具,劳动时可盛茶带到田间饮用;又用它作饮具,因它一头平,便于摆放;另一头稍尖,便于用口吮茶,所以,就地取材制作的竹筒,便成了基诺族喝煮茶的重要茶具 。煮茶时先将壶内的水煮沸后,放人茶叶,待茶煮好后,将茶水倒入葫芦中,人们用葫芦品茶 。饮后爽口,防暑降温,除烦止渴,解腻清神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