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怎么来的 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节”怎么来的 端午节的起源

文章插图
端午节的起源(端午节是怎么来的)
“五月,石榴花妖娆,青杨大雨 。五色新丝饺裹角,金盘送,生丝扇画双凤盘 。是浴兰动的季节,菖蒲酒美丽纯净 。叶黄历在巷时,犹为惆怅,等闲来断纱窗之梦 。”端午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历代都用笔墨描绘,传承着历史积淀下来的习俗 。端午节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这是一个喜庆的季节,因此不妨追溯其良好的起源,并观察端午节的壮丽景色 。
一、端午节的起源
据民间传说,端午节的由来是美好的:祖先们为了保护屈原的身体,赶去营救落水的贤臣屈原,并把粽子扔到河里引诱鱼虾吃 。但是,端午节作为一个民间节日,早在屈原之前就存在了,它的形象是一个“倒霉的日子”而不是一个美好的节日 。
中国先民强调阴阳平衡,认为只有阴阳和谐才能万物生长 。五月正值盛夏,白天最长,黑夜最短,是阳极繁盛,阴极衰退的时候;这个月阴阳斗争激烈,万物半死不活,疾病频发,是大不幸 。端午节是万恶之首 。西晋著名学者周初所著的《端午节所涉及的习俗》是最早记录端午节的书籍,有祛邪强身的寓意 。

五月有很多禁忌:不宜晾晒被褥,不宜给房子盖屋顶,甚至五月出生的孩子也会遭遇“被杀”的噩梦 。根据传说,父母的孩子出生在这个“邪恶”的月份,尤其是在端午节 。不幸的是,五月出生的孩子经常被父母送人、遗弃甚至杀害 。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田文,西汉末年的将军王峰,南朝刘宋名将王镇恶,都曾被家人近乎“对付”,都是在学识渊博的长辈庇护下活下来的 。可惜的是,大部分都是全国各地,五月生的孩子,大多因为父母的迷信而被杀:在东汉的西北无为县,“凡二月或五月生,与父母同月出生者,皆被杀”;在湖南长沙,五月出生的孩子也经常“戒奶” 。
面对五月“不生孩子”的陋习,政府和有识之士展开了漫长的斗争 。东汉名臣张桓任武威太守后,“显义重赏,移风易俗”;长沙太守宗庆上任后,下令“禁止百姓杀害自己的孩子”,违者要下地狱 。然而,几年间,他“收养了几千个孩子” 。东汉著名学者王充也在著作中抨击了这种行为 。他相信每个人都出生在十月,并没有因为他出生在哪个月而有所不同,更不用说运气好坏了 。经过先贤们的不懈努力,五月“不生孩子”的局面终于在南北朝得到改变,五月生孩子的厄运终于消散在历史的尘埃中 。

【“端午节”怎么来的 端午节的起源】
二、明清时期的端午节
到了明清时期,端午节已经成熟,具有了民族色彩 。
吃粽子
端午节最有特色的食物是粽子 。早在西晋时期,粽子就成为端午节的指定信息资源网络食品 。到了明清时期,演变成了现代流行的角饺,口味也形成了南咸北甜的格局 。
人们喜欢粽子,皇宫也不例外 。在清朝的端午节,几乎没有别的吃的,只有粽子,叫做“宗戏” 。桌上的粽子数量是按照皇帝、皇后、妃子的等级递减的 。开桌前玩一个“射粽子”的游戏:粽子放在盘子里,宫女用小牛角弓射粽子,射者先赏,另赏 。龙非常喜欢“射粽子”,在他洋洋洒洒的诗作中,还留下了“教宫娥一群角粽子,射一个金盘让你先尝”的咏词 。

喝雄黄
喝药酒也是端午节的一大习俗 。明清时期,我们主要喝菖蒲酒和雄黄酒,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而雄黄酒就更特殊了:雄黄酒本身有毒,加热后在一定条件下会形成砒霜,但有相当的药用价值 。明清时期,中国人常把雄黄碾成酒喝,在房间里常洒在孩子脸上,用其刺鼻的气味驱散毒虫,辟邪求平安 。宫中饮雄黄酒的器皿精美,常用沉香、犀牛角等名贵材料 。杯子上雕刻着各种典故和轶事,典雅脱俗 。
3.沐浴兰花
首先,人们在端午节采集更多的草药,并选择其中的兰草来洗热水澡 。这种习俗在宋代非常盛行,苏轼的作品中有一句名言:“轻汗使人心蓝,明端午浴兰花香” 。到了明清时期,更多地加入了药材,为了驱邪保健,经常使用兰草、艾叶、桃叶、菖蒲等“混浴” 。

4.菖蒲
端午节时,先民们常用菖蒲制作饰品和物品,最常见的有蒲剑、蒲仁和蒲鞋 。最早挂的是朴剑,形状尖而直,形似剑,故称朴剑 。宋元时期将菖蒲制成人形辟邪,称为蒲人 。在明清时期,最流行的鞋子是蒲鞋 。每到端午节,北京每个人都是一双蒲鞋,无论贵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