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怎么来的 端午节的起源( 二 )


5.艾属植物
艾蒿和香蒲一样,都是中药材,有很好的信息资源网络 。五月是艾蒿成熟的季节 。端午节时,祖先们经常用艾蒿泡面,以求消灾 。在西晋时期,中国人经常在门上挂艾叶以辟邪 。南北朝时,艾叶以人形悬挂,称为“艾仁” 。到了宋代,根据古籍记载,中国人把老虎视为太阳之下至高无上的东西,可以辟邪吞鬼,把艾叶做成小老虎的头 。明清时期,端午节穿艾虎的习俗更加流行 。家中长辈常把孩子打扮成老虎:穿上虎纹袍、虎纹鞋、虎头帽,再用雄黄酒在额头上写“王”字,十分可爱 。皇宫也不例外 。同治皇帝年轻时扮成老虎,是为了繁衍生息 。

混合五种毒药
明清时期,端午节流行佩戴“五毒”香囊 。“五毒”是指蝎子、蟾蜍、蛇、蜘蛛、蜥蜴 。祖先认为这五种生物毒性很大 。恶月五月,香囊上绣上五毒的图案,里面装上艾叶、雄黄等辟邪物,以求以毒攻毒,平安度过端午节 。女孩们经常在端午节的前一天采摘艾叶,缝上甜甜的香囊,留在胸前或辫子上,在端午节的下午扔掉,以便赶走邪灵 。
除了香囊,清宫里还经常制作“含片药” 。这种药多由防暑药材制成 。端午节前大量制作,给朝廷仆从佩戴,经常给臣下 。平日里用武都、钟馗装着穿,必要时也可入药 。

宫中的风俗与百姓相似,但也是独特的 。
1.给东西
皇帝往往选择在端午节期间提升君臣关系,通常会给臣子纱、茶、扇,并为他们举行宴会 。
在炎热的夏天,丝绸制成的衣服又重又难穿,亲戚们经常会换上纱、丝、葛藤等凉爽的夏装 。端午节的时候,皇室经常会送衣服,唐朝也是如此 。杜甫为此写了一首《端午赠衣》诗,“宫衣亦名,端午荣 。香丝纺成细葛藤,柔风吹来,白如新雪 。来自天堂,雨露,只是在炎热中,穿上它清凉无比 。意为长度,一生挚爱 。”皇帝的举动让我颇为感动 。明清时期的端午节,宫中常举行射柳、赛船等活动 。根据排名给予不同等级的服装,沟通了君臣之情,也起到了奖励武功的作用 。
端午节的时候,喝茶可以解暑,皇帝也经常给茶 。偶尔还会有葫芦茶具,指的是将模具套在正在生长的葫芦上,使其成为模具状的装置,往往被制成风味独特的茶具 。
扇子是夏季必备之物,也有仁义廉耻的寓意 。这是一个很好的奖励 。清代的扇子有折扇和团扇两种 。最贵的是象牙团扇 。这把扇子制作得非常好 。先要把象牙在药水里软化,然后切成很细的牙,做成扇子,多是广东产的 。端午节的时候,很多官员都会从皇帝那里得到扇子,有时还会把扇子送给诸侯国,以示亲近 。
逢年过节必有酒席,端午节的酒席是明清国定制的 。与宴会大臣按等级享受三等酒席,吃饺子、水果、菖蒲酒等菜肴 。在餐桌上,君臣们经常吟诗作赋,崇尚文教,其乐融融 。

2.看歌剧
清朝的时候,皇帝的戏份很多,逢年过节都会看 。端午节期间演出的剧目相当喜庆,如《五毒传》、《五花洞》等 。张天师和钟馗对抗五个有毒恶魔的故事,几乎每年都会上演 。端午节最著名的剧目是《混元盒》,由嘉庆皇帝编剧,圣旨排演 。主要讲述了明朝嘉靖年间,张天师在京斩妖除魔的故事,最后落脚于歌颂国家的富强 。然而,各方都准备好了,第一场演出敲锣打鼓的内场服务员却犯了一个错误 。嘉庆帝大怒,重罚 。
戏外,杂耍也必不可少 。嘉庆年间,皇室大多在圆明园观看“太阁”的演出,这是一部微缩剧 。表演者在龙船上搭起舞台,划过水面,皇室成员在水榭的亭子上观看 。君主、大臣和他们的衣服在盛大的场面前飘动空 。木偶戏由宫中的家人独自观看,类似于今天的木偶戏 。
龙舟赛、木偶戏和亭子表演在乾隆和嘉庆年间非常盛行 。道光登基后,提倡节俭,废除杂耍表演 。
节日已至,追忆今昔,端午的劫数已消散在历史的尘埃里,唯有欢笑声穿过空,回荡在今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