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除了防风邪伤人,还需要防寒 。古语有云“吃完端午粽子,还要冻三次”,就是提醒人们要提防春天的“冬天” 。春回大地,给万物带来生机 。然而,今年春天,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寒意浓浓,人们仍然感到非常寒冷 。群众中流传着一句话“春寒料峭,人不冻水” 。原因是什么?
第一,春季是冷暖气团的过渡时期,北方冷空气的影响仍然很强,导致春季多大风天气 。风速越快,人体散失热量越快、越多,人感觉越冷 。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试验:气温在0以上时,无风时是10,如果有3级风,就让人感觉气温只有5 。有5级风的时候,人会感觉温度像0 。风力7级时,人的感觉会和零下3时一样 。通过以上实验表明,当气温在0以上时,风力每增加2级,人的寒冷感就会降低3 ~ 5 。看起来天气很暖和,但实际上人们仍然感觉很冷,尤其是在早春 。
其次,众所周知,地球表面的热量几乎都来自阳光,而空气直接从阳光中吸收的热量却很少 。原因是太阳光的能量首先被地面吸收,转化为热能,再由地面转移到空气中 。因此,白天越靠近地面,气温越高 。冻土在阳光下融化得更早 。但是融化的时候需要从空气中吸收大量的热量,导致地面温度无法快速上升,所以人还是感觉冷 。
鉴于以上原因,春天除了防止风邪伤人,还需要防寒 。古语有云“吃完端午粽子,还要冻三次”,就是提醒人们要提防春天的“冬天” 。以脑血管疾病为例,此时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这与月平均气温、气压、相对湿度的变化密切相关 。大气温度和相对湿度低,气压高,气候干燥,体表蒸发快,体内红细胞压积和血液粘度增加,血流减慢,血管收缩相对延长,因此容易诱发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脑出血、脑血栓等 。
此外,由于一开始乍暖还寒,雨水少的干燥气候会直接影响呼吸道黏膜的防御功能,全身的抗病能力也会下降 。病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会乘虚而入,有利于流感、流脑、腮腺炎等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
【春季养生要防春末感冒】那么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呢?其实就是为了保暖防寒 。气温变化是中风的危险因素,寒冷时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高 。因为倒春寒,气温低,体内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导致脑血管意外 。对中老年人来说,最好保持室温在16以上,睡觉时盖得厚一点,以不出汗为原则;不要太快脱衣服 。多喝茶,姜汤,蘑菇汤 。因为茶叶中的茶色素可以防止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 。黑木耳含有一些防止血液凝固的物质,能有效降低血液粘稠度,防止血液快速凝固 。香菇等 。含有香菇嘌呤,可减少或抑制胆固醇吸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