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俞是五脏经络和气血注入背部和腰部的穴位

103010五脏俞解析五脏舒舒(即舒菲、心俞、肝俞、脾俞、肾俞)是五脏注入背部和腰部的穴位 。五脏俞作为背俞穴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发于太阳,应在督脉”的后脚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位于胸腹五脏附近 。虽位于阳位,但对阴、脏腑有特殊的治疗作用,故历代医家都有研究和使用,也是目前针灸临床常用的特定穴 。《黄帝内经》第一次讨论五脏舒主要集中在《黄 帝内经》《灵枢背俞》 《灵 枢卫气》 。《素问血气形志》虽然名为背俞,其实讲的是五脏俞;所以在《灵枢 背俞》中,虽然不清楚背俞是什么,但五脏俞多有解释[1];103010五脏俞量的确定方法 。但五脏俞的应用散见于多篇文章 。命名定位《灵枢 卫气》黄帝问:“有三百六十五个气穴要一岁 。”齐伯曰:“中有五分,中有五分 。”在这篇文章中,没有明确指出这五点的名称和位置 。《素问 血气形志》五脏说得很清楚:“黄帝问齐伯”因背,愿闻五脏之肥 。齐伯曰:“胸脂在骨末,肺脂在三焦之间,心脂在五焦之间,膈脂在七焦之间,肝脂在九焦之间,脾脂在十一焦之间,肾脂在十四焦之间,皆隔脊三寸 。”这里的“焦”应该是“椎” 。虽然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北舆》,但是黄帝只问了北舆中的五脏,齐波的回答是:足太阳的膀胱经与督脉接近,脉气相通 。然后指出舒菲、心俞、肝俞、脾俞、肾俞与脊柱椎体的位置关系,并指出七椎的舒歌 。103010有云:“旁有七节,中有戒” 。心脏不仅靠横膈膜活着,而且必须小心地刺 。若心肺以膈为界居上焦,脾、肝、肾居中下焦,则上下以膈为界并连,五脏之气皆出于内膈[2] 。《素问气穴论》确定了五脏俞的具体位置,并在《灵 枢背俞》中指出了古代以五脏俞的草度取穴的方法:“欲知背俞,先量出两乳之距,折于中间,甚至取草度至半自,即以两角仰之,使五脏俞的一角置于上,脊柱在上,两角在下 。”接下来的时间里,余之心复也 。下一次,左角的肝是郁,右角的脾是郁 。下一次,肾也于 。指五脏之舒,灸之度也” 。虽然这两篇文章对五脏和俞的定位有差异,但历代针灸师对此的定位也有差异[3] 。但《黄帝内经》有一句话:“用针,必先察其经脉之实与虚,切而循之,然后按之,奏之 。如果你看到它应该动了,你以后再拿 。“因此,作为五脏之气注入背部的反映,五脏不应拘泥于其定位 。与标本的关系齐街《灵枢背俞》说:“足少阴的根在内踝下上三寸处,标在背膘和舌下络脉上 。足厥阴的起源就标在背膘五寸之间的线条上.足太阴的产地标在背膘和舌前四寸的中封上.手少阴的出处,标在尖骨末端的背膘上 。《103010》中指出十二经脉中的足三阴经、手少阴经“标于北书”,四七街的熊琪街、付琪街等穴位也在B气街作为经络和气血积聚运行的共同通道,加强了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脏腑之间的纵横联系 。但气街与五脏、俞关系密切,故说:“气行于胸,止于俞后,气行于腹,止于俞后,涵盖腹部五脏六腑,其俞穴亦在后” 。可见,五脏俞是连接脏腑腹背阴阳的横桥 。艾灸应用《素问 血气形志》完成了对五脏、俞的命名和定位,然后指出:“艾灸可以,针刺不可以 。气清除,而虚补充 。如果你用火填满它,不要吹它的火,你必须毁灭你自己 。泻火者,吹其火,传其爱,必灭其火 。”可见古人最早在五脏、俞的应用中推广艾灸,通过辨虚实,用艾灸补虚解实 。103010说:“艾灸给见背沉的人,艾灸给抬胳膊抬肩膀的人 。””。腧穴即是疾病的治疗点,也是疾病的反映 点 。五脏俞在足太阳膀胱经上,若有穴处内陷者,灸 之最宜 。古代针具较为粗糙,针体较大,五脏背俞处又近 内脏,因而经有 “刺之则不可” 之说 [4-5]。然并非不能 刺,《素问·长刺节论》记有: “阴刺,入一傍四处,治 寒热深专者,刺大脏,迫脏刺背,背俞也,刺之迫脏,脏会,腹中寒热去而止,与刺之要,发针而浅出血”。在寒热病,病邪深入,伤及五脏时,针刺五脏之气在 背部的汇聚之处即五脏俞,使脏气汇通腹中,则寒热 邪气尽,并在出针时使穴处微微出血,则可以起到良 好的治疗作用 。疾病诊疗《素问·风论》论风邪伤人的各种情况,其中介 绍了 “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 者,后又讲到“肝风” “心 风” “脾风” “肺风” “肾风”,并指出 “风中五脏六腑 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 的 情况,说明俞穴可以成为病邪入侵传变入里的途径 。《素问·举痛论》中指出: “寒气客与背俞之脉 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 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五脏俞 为足太阳膀胱经穴,寒气客之致脉涩血虚产生疼 痛 。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是阳中之阳,脏腑之俞注 于心,故按压心俞可以使心气外发,温气至而痛止 。《灵枢 · 五邪》 曰: “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臂,取之膺中外俞,背三节之 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因肺主皮毛,司呼 吸,邪气客于肺,则可见皮肤痛等一系列的症状,此 时可去 “膺中外俞” 即中府、 云门等,此皆肺经的腧 穴,自可治疗本经所属病症 。又可取 “背三节之傍” 即肺俞,且在穴位处按压时有快爽感,则刺之 。因而,既可以通过五脏俞 “视背俞陷者” “按之 快然” “按之则热气至” 等方法,观察穴位的特殊感 应,或皮肤色泽改变,皮下出现结节、 条索状异物感 或压痛等 [6-8],帮助诊断脏腑疾病 。《素问·调经论》 曰: “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五脏俞同时也是 调理五脏气血、 五脏神 [9-11],治疗五脏病的重要选择 。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 “审其阴阳,以 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五脏在腹在里为阴,其气注于背为阳,选背部五脏俞治疗相应的内脏病 即是阴病治阳 。这也是《难经》中所说的: “五脏募 皆在阴,而俞在阳者,何谓也? 然,阴病行阳,阳病行 阴,故令募在阴,俞在阳”。因此,五脏俞作为五脏之 气转输汇聚之处,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都有重要 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工作者的重视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王萌萌 胡怀珍 袁冉冉 王旭 袁青宝 常振燕 杨佃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