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日本茶道具的收藏趋势与市场前景

图为:日本老铁壶 。图片提供:匡时北京
一间小茶室中 , 要说起一家人围在炉旁的光景在如今是不常见的 , 蒸汽中缭绕的隐约背影 , 是冬日最温暖的生活记忆 。《红楼梦》中妙玉采梅蕊雪煮茶 , 雪、水、茶相融是古人追求冰清玉洁的意境 。除此之外吃茶之人对茶器的铁瓶也有着非常的讲究 , 其的独特造型 , 融入了釜师们对于周遭的理解与寄托 。
日本铁壶 , 日文称为铁瓶或急须 。在江户时代天明期(1780年代)的古文书中有记载铁瓶(铁壶)此名称 , 由此可推知铁壶在庶民间开始普及是在此时期 , 而从幕府到明治时期 , 民间铁壶的使用更加普遍 。铁瓶的产地最有名的是京都三条釜座、山形铸物、长滨的晴寿堂、京都的龙文堂与南部铁器 , 其中龙文堂乃以它的铜盖而闻名在日本甚至有人只买铜盖 。
制作一把铁瓶需要多达80道以上的工序 , 想要独自一人完成须修业至少15年 , 若要将自己的名字篆刻于瓶上 , 则需要近40年的修业时间 。众多纷繁的工序中才能诞生出经久不衰的作品 。拿“铁包银点金龙纹壸”为例 , 光看到名字就能感受到工序的复杂程度了 , 此壸的作者柳富甚次郎是一位金工名师 , “铁包银点金龙纹壸”属于异材质结合的茶具 , 需先经过反复的锻锤、加热、延展、纯化铁矿砂中的杂质才能将锻造出一体成形的外衬 , 这个时候才能进行下一步 , 制作银质的内衬 , 最后二者谋合后还需再同时锤锻 。此壸经百多年使用后包浆古朴浑厚 , 为目前日本发现唯一有如此独特精工技艺并保存完整之美的古壸 。仅介绍这一道程序就已觉繁琐了 , 可想那一道一道工序背后的手工职人是怎样的细致与耐心 。
繁复的工序之后就可以看到初步的壶型 , 壶型也是颇有学问的 , 最受人垂青的是代表南部铁瓶的“南部型” , 其呈现出的纵长感犹如流畅的山形 , 常施以霰纹 , 是高级铁瓶的翘楚 , 就像富士山落满了雪 , 所以也被称作“富士型”;还有底部圆润的“铁钵型” , 绰号“柚子型”;而“尾垂型”与“万代屋型”尻型底部比瓶身略小的特征减少了热源对瓶身的损害;而“铃兰型”、“枣型”顾名思义由植物灵感而来 , 与现代水壶也更多份相近 。“圆日型”显然是对日月的想像 , 尺寸也缩小许多 , 圆圆的可爱造型是现代居家人气的逸品 。
壶上肌理纹样是美的集中显现 , 近3000种传统的纹样中尤以霰纹最为出名 , 霰是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凝结成的小冰粒 , 多在下雪前或下雪时出现 。霰纹的铁瓶即便在大雪时节煮茶也属应景之物 , 山水、人物、台阁、花鸟、鱼兽 , 曲尽其妙 。其他的如龟甲纹、线纹、樱纹也是常见的纹样 , 而“无纹”所呈现出的铁与铸型间自然形成的凹凸肌理 。“无” , 因其无所不包 , 也就无所不能 。也是对斯人、往事的一种饶恕 。从纹样上理解 , 对于同属东方文化体系的中国人来说也不难理解日本壶的纹样含义 。三德堂的铁嵌金银花开富贵壶来便是很好的代表 , 三德堂是明治时期独特的堂号 , “堂号”和堂口里的釜师是离不开的核心内容 , 特别是名釜师 , 名釜师也就相当于我们中国的紫砂壶的名家 , 三德堂做工严谨可惜无优秀金工师传承 , 此堂号作品极为稀有 , 壶上用整块银雕凿而成牡丹花开、与金银蝴蝶双双对对 , 和中国传统一样象征着金玉满堂、花开富贵、圆满吉祥 。而把手上的葡萄藤蔓象征多子多孙 。整把壶的壶身、流、把、盖、钮皆呈圆满 , 这样的一气呵成很符合东亚人的审美情趣与文化寓意 。
茶的世界里崇尚清幽孤寂的境界 , 作为茶具的铁壶 , 传承至今已迂近400年 , 煮茶的过程是一段时光的孕育 , 一动一静间潜藏着日本人独特的处世方式 , 的也是茶人借由铁瓶诉说的悠远 。之所以说是铁瓶在“诉说”是因为 , 铁瓶中还有一个容易被人忽视但有趣的地方 , 这便是它的鸣声 , 有的像风吹松的声音 , 有的如波涛在翻滚 , 依工艺师的加工而不同的效果 。声音的产生基于三个部分 , 一是底部所装的响片 , 这是釜师精心制作的响片 , 因为有这种响片所以铁瓶才会有悦耳的声响;二是壶盖发出的鸣叫 , 但此时打开壶盖时要小心 , 因为水蒸气上升 , 所以容易烫手;三是底部故意设计的凹陷所发出的声音 , 所以伴随着火的大小就会产生不同的声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