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观念与茶禅味

【独坐观念与茶禅味】独坐观念,最开始是出现在七哲之一的细川三斋忠兴之《细川三斋茶书》里,后来立花流(南坊)的立花实山在表述回归利休后期茶道、茶风意境的《南坊录》中做了发挥,但此二书都没有将之明确,只含蓄地有这个意思 。融合了三斋系的这种概念,道安系的最大流派石州流(非江户时代本庄宗尹的那个石州流)的一代家元片桐石州在他的成名书《石州三百条》内开始明确,并作为一种为武家服务的茶道、茶人意识上的某种规范 。最终,奠定其为奥义的是幕末大老井伊直弼的著作《茶汤一会集》 。
长期在山中独居,孤独、苍凉使井伊直弼的内心得到锤炼,在茶风和礼仪的境界上越过了片桐石州的正与俗,把独坐观念升华成为对茶人本身的心得体会,最终成为正统派茶人所奉行的义理,可以说是茶人的禅 。由于时间晚(倒幕四强藩崛起不久),意图明,所以影响了整个现代茶道 。这大概就是独坐观念的脉络由来 。
其意境,较倾向于九州织部流奔放的我,几次茶席、请教,都未能全明 。按茶本无理,汤水不过工具,道理才是目的的认识,我认为对这个概念也不妨各人有各人之见,不必强同 。若今出川先生要探讨,可邀元信撰一文,他的茶道可是真正喝出来的 。茶道这礼仪,属上层建筑,无经济基础实在是颇难受用 。九八年的弥生十二日,是我第一次正式参加茶仪,期间茶人可心演示全程并介绍了一期一会之理,所以值得纪念,无它意 。
茶禅一味,日本的茶和禅的关系极其密切,因为日本茶种的起源是荣西禅师由中国五台山带回镰仓幕府,原本意在学习中国之道,用茶水恢复修行者疲惫的身心 。他曾经讲:茶,乃调整心律,强化内脏,平静心灵之良药也 。由此,可见最初茶只用为药 。虽然,当时的日本还不存在自己的茶道,但这样的理解是极正确的 。弘仁仿唐之风、安土桃山茶道、江户时代直至现代,虽使茶道成为文化并风行,但茶人大多过于关注礼仪和器物,对于茶叶、汤水本身却略嫌认识不足,舍本逐末,感叹下颇觉遗憾 。
茶禅一味,讲求:意境,是建立在喝茶基础上的的心理意志修炼 。按传统说法,若是一个人没有点禅,喝起茶来也不能达到二者一体的认识 。但,我认为只要有基本的哲学思想,认真体会,喝茶都会使心中产生一定的道理 。这么说,如今联盟的各位朋友都具备这样的素质 。利休在茶与禅方面修养极高,这与他曾经修行、捐助的京都正德寺,与其身为和歌能人的师傅武野绍鸥,与担任织丰政权十余年的茶头经历有关 。正德寺给了他禅方面的修行,绍鸥对珠光茶道的日本化赋予他创新的理解,而十余年的茶头更让他不断实践、修养、理解和创新,最终达到新的境界,并开创了自己的关于喝茶(不是茶道)的道理 。
茶禅一味,利休在大德寺修行学禅时讲的过程最为经典:小座敷(四叠席半以下的标准小茶室)之茶道,乃以第一佛法修行得道也 。取水运薪,沸汤点茶 。供伸施人,我亦饮 。插花焚香,皆学佛祖之行迹有 。前面若干的铺垫都是对最后一句的诠释 。可以理解为,茶道的过程、礼仪不过是为了茶会后的领悟之工具 。
茶禅一味,是茶人基于和尚教晓的义理上的体会,二者又不全相同 。和尚通过诵读经传,早课晚修来提高,茶人则通过茶道的过程去自我体会 。最终得不得道,二者却相同,那就是能否感悟 。我认为,禅宗讲求顿悟对个人的智慧要求很高,也不利于人心志的健全发展,而茶道通过一个缓慢的过程,使人自悟、渐悟,可说存在人性、亲和的一面 。
茶禅一味,就是喝茶时的安静,就是对茶本身的思考,就是心灵和行动的静默,就是对借助仪式去完成心理之修行,在茶水中体会禅的意义 。试想,贵殿置身于安静的只有四叠的小茶室,静观茶入之花,品茗,焚香,你能想到什么?是百感交集还是四大皆空?这样的体会能否给你留下极深刻的记忆?
茶禅一味,为了让人心静、清志、明理,保持平常心是最终的目的 。若,认真思考,注意一点一滴的细节,培养一寸一度的耐性,即使不喝茶、不念经,最终也能有所成就,那么茶和禅的重要性就变的很小了 。
茶禅一味,象联盟中不出名的许多人,与风流倜傥无关,却能够默默的建设、奉献、结交,可谓不嗔、不念,伊势宫中无身影,琵琶湖内不起浪,这个时候,上网聊天这么件原本消磨的事就被赋予了娱乐、教育和修行同在的新意 。而,既然一般人都能如此,今川家的各位为何不静心、静性,思考自己是否有平常之道,以平等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包括劳累的樱一殿,以平常的心意去承担建设我的而不是樱一殿一个人的网站之责 。新改版的骏河,谁说只是个单纯的战国联盟网站?文化风情既好,历史意念也浓,厚实里不乏新意,前路很光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