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为何这么火?IPO数量最多、高价股扎堆、科研人员成富豪,蚂蚁金服、京东数科等科技巨头也将登陆

《中国经济周刊》采访人员 吕江涛 谢玮
2019年7月22日—2020年7月22日,科创板开市一周年 。
一年间,IPO多达140家,且都来自六大高科技行业;10倍股频频出现,高价股占了A股总数的近30%;19天的最短过会纪录,近十年来A股规模最大的IPO;无一家跌破发行价;诞生多位身家过百亿的科技创业者……
一年间,科创板凭借其首开先河的注册制、包容的上市条件等制度创新,成为A股市场最火最热的明星板,给资本市场、创业者和投资者带来了诸多惊喜 。
目前,不少中概股也选择回归科创板 。据悉,京东数科正在筹备科创板上市,估值近2000亿元;吉利已公告上市科创板;蚂蚁集团也宣布在科创板和港交所同步发行上市计划,其IPO估值至少2000亿美元,IPO后将成为科创板市值第一股 。

科创板为何这么火?IPO数量最多、高价股扎堆、科研人员成富豪,蚂蚁金服、京东数科等科技巨头也将登陆

文章插图
 
高效的注册制:开市首年IPO140家,占A股总数的46%;创A股纪录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科创板最大的制度创新是注册制 。
注册制是A股市场设立30年来首次使用,也正是注册制这一制度性创新,让科创板设立第一年,就成为国内资本市场的明星 。第一年就完成IPO140家,创下了A股市场最高纪录(主板第一年IPO:沪市8家,深市6家;中小板第一年IPO46家,创业板第一年135家 。)
据中金公司统计,科创板已成为A股IPO的主力军,自去年7月份以来,科创板新股占比高达46% 。目前,科创板发行储备企业还有227家,预计2020全年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有望达到100~120家 。
如此高效率,离不开注册制的保驾护航 。
在过去的核准制下,不仅IPO门槛畸高,而且审核效率低下,排队可长达两三年,尤其是实质性审核犹如“选美大赛”,门槛在“海选”过程中就不断被人为推高,这使得IPO批文(行政审批)成为资本市场最稀缺资源,一文难求 。
而在科创板注册制下,IPO审核不再是证监会审核,而是改由上交所负责审核,证监会负责注册 。在科创板注册制中明确规定,上交所IPO审核周期不超过3个月,证监会在20个工作日内对发行人的注册申请作出同意注册或者不予注册的决定 。
因此,一家企业的IPO申请,理论上最短可在4个月内完成审核及注册 。周期大幅缩短,极大地提高了IPO效率,也极大地降低了IPO成本,让IPO批文变得不再稀缺,是注册制包容性的最重要体现 。
对于科创板试点注册制,实际上就是要回答3个问题:审不审,审什么,怎么审 。对于“审不审”,市场各方的争议最小,普遍的、主流的观点是注册制也要审 。在审核环节落实“以信息披露为核心” 。
具体到“审什么”,就是审信息披露的合规性(法律属性),审信息披露的有效性(投资属性) 。在证监会和上交所的共同努力下,注册制审核并未简单抛弃核准制下对信息披露真实、准确、完整等合规性要求 。同时,更加注重提高信息披露的有效性,从信息披露充分性、一致性和可理解性的角度予以切入 。
例如,江苏北人(688218.SH)曾在审核过程中被媒体质疑,公司累计经过4轮问询 。问询中,上交所重点关注了公司的市场地位、技术水平和毛利率等问题,特别是在技术方面,问询内容充分反映了市场关切 。江苏北人通过多轮回复,对核心技术水平、先进性程度、研发投入等进行了更加充分的披露,可理解性有明显改进,终于结束了“集成是否算科技创新”的一段“公案” 。去年10月16日,公司顺利过会,12月11日登陆科创板 。
相比“审什么”,“怎么审”是更加直观、社会可见度更高的改革内容,也是投资者相对更为熟悉和赞同的改革做法 。由于投资者对“怎么审”的了解程度较高,点赞颇多 。可以简单总结为“四大公开”,即审核标准公开、审核过程公开、审核动态和结果公开、否决具体理由公开 。
据《中国经济周刊》采访人员统计,科创板首轮问询问题已由平均47.4个减少至30.2个,降幅为36%;问询二轮即提交审核中心会议的企业占比由17.7%提高至24%;问询三轮企业占比由36.3%上升至51%;问询超过三轮企业占比由46%下降到25% 。扣除补充财报和问询回复耗时,受理至上会审核的时间平均仅47天 。
上交所科创板审核迈进“2.0阶段”,注册制改革也不断推向深入 。正是基于注册制在科创板良好的试点效果,监管部门决定将注册制推广至创业板 。
6月1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 。意见提到,改革创业板并试点注册制,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该任务由证监会牵头,6月底前出台相关政策,年内落地 。未来,创业板将会接棒科创板,成为我国注册制改革的主战场,并进一步降低科创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门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