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为何这么火?IPO数量最多、高价股扎堆、科研人员成富豪,蚂蚁金服、京东数科等科技巨头也将登陆( 二 )


目前,相关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创业板上市委员会自7月13日首次开启注册制审核以来,已有多家上会审核企业过会 。
包容的上市标准:创造A股多个第一
除了注册制,科创板对于上市企业的包容性还体现在上市标准方面 。
多年来,由于历史原因,红筹企业、差异表决权企业、VIE特殊架构企业等类型企业被A股市场拒之门外,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企业不得不远走海外,赴港股或美股上市,既增加了企业额外的成本,也没能让A股投资者享受到企业发展的红利 。
对此,科创板在基础制度上做了诸多创新,也创造了A股市场的多个历史“第一” 。
2020年1月20日,云计算服务商优刻得(688158.SH)登陆科创板,成为科创板首家拥有同股不同权结构的科技企业,创造了A股历史 。
此前,A股市场始终只向同股同权的公司开放,但在科创企业之间,对表决权进行差异化的安排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科创板在上市门槛中做出重磅改革,允许科技创新企业发行具有不同表决权的类别股份,同股不同权企业上市正式从设想成为现实 。
普遍采取同股不同权的红筹企业也开始通过科创板进入A股市场 。
2月27日,A股的首家红筹企业华润微(688396.SH)登陆科创板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同时创下多项“第一”:科创板首家启用“绿鞋机制”的公司;A股第一家以港元而非人民币为面值的企业;A股第一家以“有限公司”形式而非“股份有限公司”形式上市的企业 。
除了华润微之外,另一家红筹企业九号机器人申请公开发行CDR并在科创板上市,6月12日过会 。还有已经在境外上市的红筹股中芯国际(688981.SH)回归A股至科创板上市,于6月19日过会,从受理到过会仅用时18天,创下A股市场最快纪录 。
最新消息是,7月20日下午,支付宝母公司蚂蚁金服宣布启动上市计划,欲在上交所科创板和港交所主板同步公开发行股票 。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2011年的股权协议,当时支付宝刚刚完成分拆,蚂蚁金服的股权再次变得复杂,加上业绩不稳定,当时如果选择登陆A股,难度颇大 。但在科创板,这一切都已经不是障碍 。

科创板为何这么火?IPO数量最多、高价股扎堆、科研人员成富豪,蚂蚁金服、京东数科等科技巨头也将登陆

文章插图
 
市盈率不再“唯23倍论”:目前有9家亏损企业登陆科创板
科创板有5套上标准,其中,第五套标准对于营业收入和净利润规模完全不设要求 。具体为“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40亿元,主要业务或产品需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市场空间大,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医药行业企业需至少有一项核心产品获准开展二期临床试验,其他符合科创板定位的企业需具备明显的技术优势并满足相应条件” 。
今年1月23日,泽璟制药(688266.SH)登陆科创板,A股未盈利上市第一股面世 。此后,百奥泰(688177.SH)、沪硅产业(688126.SH)等8家公司也依循这一未盈利标准在科创板上市 。
事实上,在科创板制度公布之初,上交所就已经打破市盈率与风险的“认知绑定”,放弃了“市盈率限高23倍”的“潜规则” 。而允许亏损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则更进一步,不再拘泥于企业的盈利指标 。
科创板采取的是更为市场化的询价定价机制,在发行端突破了市盈率限制,定价、规模、节奏均采取充分的市场博弈机制 。
一方面,发行价格由市场决定 。截至7月22日,140家已经在科创板上市的公司中,除9家未盈利外,其余131家公司按照最近一期经审计扣非前后孰低净利润计算的发行市盈率区间为19~468倍,中位数47倍;按照上市当年预计每股收益计算的发行市盈率中位数为32倍,平均数43倍 。
另一方面,募资金额也相对适中 。已登陆科创板的140家公司募资总额超过2000亿元,其中大部分公司募资额超过募投项目所需资金,但也有部分公司出现未募足的情况 。
结果显示,市场选择的差异性和博弈后形成的一致性初步得以体现,发行节奏总体有序,核心机制有效 。在市场化询价的发行机制中,投资者申购踊跃 。科创板上市公司网上申购中签率中位数为0.05% 。
除了发行价格交给市场决定,发行节奏的主动权也由市场掌握 。科创板新股发行的整个流程都坚持市场化导向,由发行人、保荐人、承销商、机构投资者等市场参与主体通过询价、定价、配售等市场机制加以确定,监管部门不设任何行政性限制 。
跟投制度要求承销商既“荐”又“保”:已有跟投比例为2%~9.6%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