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瞎尊者像、号与自我形塑

“瞎尊者像”系石涛南还后第四年夏天所作 , 是具有自画像性质的罗汉像 。瞎尊者号应系石涛康熙十九年(1680)闰八月初至金陵长干寺一枝阁后开始启用 , 是他在一枝阁常年闭目禅坐、“壁立一枝”的真实反映 。康熙三十一年(1692)石涛南还后 , 他利用款印、图像、传记等方式形塑、突出其瞎尊者身份 , 表达了他对佛教的失望 , 对佛法进入颓废时代的判断 , 以及对自己僧人身份的反思 。石涛是中国美术史上身份、情感最复杂的画家之一 , 兼具僧人、画家、文人、前朝王孙等多重身份 , 他一生使用过的名号、印章颇多 , 且多为自号、自称 。在人生的重要阶段 , 石涛往往会启用新的名号和印章 , 与之相对应 , 他还善于利用自画像(或具有自画像性质的图像)、书斋图、传记等来表达情感和形塑身份 。故宫博物院藏石涛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所画《清湘书画稿》长卷末段的罗汉像〔图一〕受到海外学者的关注 , 图中罗汉面相与石涛的自画像颇为相似 , 石涛并在自题中称之为“瞎尊者后身” 。石涛绘制该像后不久就在扬州构筑大涤堂并主要使用大涤子号 , 故该像就具有了神秘而特别的意涵 , 其与石涛身份之关联成为诱发学者关注最直接的动因 。

石涛瞎尊者像、号与自我形塑

文章插图
图一   清石涛《清湘书画稿》卷之“ 瞎尊者像”   故宫博物院藏
美国学者文以诚(Richard Vinograd)称该像中“长长的眉毛、扩大的耳垂 , 以及沉重的耳环再次指向罗汉的图像志” , 肯定了其罗汉身份 , 并认为1696年是“石涛放弃佛教身份并采用道教含义的新斋名的前一年” , 该像表达了画家“对长期维持的角色与身份的最终放弃的渴望 , 过去那种精神诉求被推延至将来可能的化身之上” 。文以诚的结论得到了乔迅(Jonathan Hay)的认同 , 美国学者巫鸿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为 , “古树中打坐的僧人是画家的假想自画像” , 并指出可把该图“看作是石涛转向道教的例证” 。前贤已经关注到该图对石涛形塑自我身份的重要意义 , 但是由于石涛对自己身份和情感的表述(无论是语言还是图像)均显得隐秘而复杂 , 另该图涉及的宗教渊源和思想也颇为隐晦 , 故仍有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地方 , 比如说该图的性质究竟是罗汉像还是自画像?树龛入定的依据何在?瞎尊者号何时启用 , 有何意涵?石涛利用图像形塑瞎尊者身份之意义为何?一? 瞎尊者像《清湘书画稿》〔图二〕本幅为纸本设色 , 纵25.6厘米 , 横421.5厘米 , 系1692年秋石涛自北京南还期间及前后的诗、画稿合集 , 带有自传的特点 。此稿以诗为主 , 诗画相杂 , 风格多变 , 不拘一格 。
石涛瞎尊者像、号与自我形塑

文章插图
石涛瞎尊者像、号与自我形塑

文章插图
图二  清石涛《清湘书画稿》卷
此稿末绘罗汉在古柏树洞内禅坐入定 , 古柏仅绘中下段 , 树干中空 , 形成可供禅坐的洞龛(简称为“树龛”) 。罗汉头部和胸部露于龛外 , 身体枯瘦羸弱 , 披红衣袈裟 。背景以湿笔水墨刷染表示山体 。像左画家自题曰:老树空山 , 一坐四十小劫 。峕(同“时”)丙子长夏六月客松风堂 , 主人属(同“嘱”)予弄墨为快 。图中之人可呼之为瞎尊者后身 , 否也?呵呵 。下钤“释元济印”(白文)、“冰雪悟前身”(白文)、“藏之名山”(白文)印 。丙子为1696年 , 石涛时年五十五岁 。此稿是受松风堂主人程浚之请而作 , 程浚 , 字葛人 , 号肃庵 , 歙县人 , 是经常往来于歙县和扬州之间的商人 , 松风堂位于歙县岑山脚 。此稿书写、绘制的年代并不等同于其中诗、画原初创作的年代 。此稿书写、绘制时间应不早于1692年(本幅第一首诗原初创作的时间) , 不晚于1696年 。此稿二接纸缝处分别有字、画用笔横跨 , 表明是先接纸再书画 , 另部分诗画稿画家明确提及是为他人作 , 故推测最有可能是1696年夏画家客居松风堂期间录旧诗画稿并为程浚增以新稿而成 。石涛在罗汉像中自题“图中之人可呼之为瞎尊者后身” , “瞎尊者”是石涛的自号 。作于1674年的石涛《自写种松图小照》卷〔图三〕是他在宣城广教寺时期的自画像 , 图中石涛短发 , 大目 , 挺鼻 , 阔嘴 , 与此卷中罗汉面相比较相似 , 故认为此罗汉像参照了石涛本人的特征 。该像位于《清湘书画稿》本幅末 , 强化了该稿自传的特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