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茶兴起于朱元璋时代

【散茶兴起于朱元璋时代】元朝完全保留了宋朝以前饮用团茶、饼茶的习俗 。进入明代,饮茶习俗由团茶、饼茶改为散茶 。洪武十四年(1381)九月,皇帝朱元璋下诏,罢贡龙团凤饼,改为进贡御茶芽(茶芽即散茶) 。从此武夷茶遂改制探春、先春等蒸青或炒青绿茶,以散茶的形式进贡朝廷 。这是茶叶制作技术的一次大改革 。散茶技术的发展、流行与明太祖罢黜团茶有直接的关系 。在他称帝前的所接触的基本是流行与社会底层的散茶 。因此他对散茶有着天然的亲近 。再者朱元璋秉性简朴,皇帝的喜好往往可以左右一个时代的风尚,散茶由此成为汉族的饮茶主流 。而团饼茶这退出了汉族的饮食生活 。在少数民族地区还保持这固有的地位,这一格局直到今天都没有改变 。
明代著名的茶博士田艺衡在《煮泉小品》中曾经大胆指责唐宋时煎茶多用姜盐等调料 。皆水厄也 。意即破坏了茶水的清甘 。田艺衡在书中嘉誉茶芽盖天真自胜耳!据他辨悉: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佳 。由于制茶工艺的简化,大大降低了茶叶成本,推动了茶业的发展,饮茶者增多,饮茶之风迅速普及 。崇祯癸酉,有好事者开茶馆(张岱《陶庵梦忆》)茶室、茶馆、茶铺出现于市井街巷,从前只能由达官显贵、文人学士等有闲阶层所专享的茗趣,很快地传向民间,传向庶士、平民,飞入寻常百姓家 。
饮茶趋于大众化,雅俗共赏,老幼咸喜 。崇安县也开始出现了茶铺 。明代擅长于写散曲并有乐王之称的文人陈铎,曾在散曲《茶铺》中写道:武夷和雨采春丛,嫩叶蒙茸,佳名千古重 。卢仝曾称颂,七碗自清风人们不难想象,当年陈铎就在山间的茶铺里,一边偕友品尝武夷佳茗,一边度曲抒情 。清茶七碗品啜已毕,新曲一首即随韵而发 。
明代改制散茶,品茗艺术随之进步,贵人文士弃旧迎新,崇尚品饮真味;庶民农人则对旧饮团茶加以改进,雅俗共赏,新旧并存 。例如宋、元时饮团茶的基本方式则传入民间,并进一步演化普及成为独具特色的擂茶 。明朝刘基所撰的《多能鄙事》中,关于擂茶记述颇详:擂茶,茶芽用汤浸软,脂(芝)麻炒熟去皮,用擂极细,入川椒末、酥、盐、油饼,再擂,如干,旋添入浸茶汤 。至今武夷山区还流传着擂茶的习俗,保留了唐、宋饮团茶的传统,具有一定的历史、民俗价值 。
朱元璋的推广,开我国千年茗饮之宗,客观上把我国造茶法、品饮法推向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自朱元璋改革后人们更加喜欢把盏玩壶品茶,也使盏、壶的制作更加精美,使茶具成为艺术,从而推动茶艺茶道的发展 。
散茶突出保留了茶叶原有的色、香、形、味,因而提高了饮茶的情趣,推动了品茗艺术的发展明代品茗艺术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使品茗不仅仅只是文人、权贵们所独享的雅事,饮茶趋于大众化,雅俗共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