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会的兴起,以茶待客

【茶会的兴起,以茶待客】茶会 。中甸藏语称扎礼,意为请人喝酥油茶聚会 。是中旬藏族青年自发举行的赛歌晚会 。旧时汉族生产风俗,流行于请人喝酥油茶聚会 。为一种聚众护山茶的活动 。节日或农闲日子,几个侣伴一同出游或赶会,就常酝酿出一个茶会 。途中遇到中意的集体(自然为异性青年群)就邀请 。邀请形式不拘,常以嬉乐开始 。邀请一方中的一人想法接近对方中的她(他)的身旁,出其不意地抢去他(她)的头巾或帽子,然后嘻笑着跑开 。被枪者则作出坚决要讨还东西的样子,紧追不舍,跑离人群后,两人即可协商,约好时间和地点,到时双方就在既定时间相会,一会儿便开始唱歌,歌声起处,茶会仪式就开始了 。
双方边唱边走,缓缓来到房舍 。一路上借物三咏叹,直唱进家中正屋火塘边 。分宾主坐定后继续唱和 。火塘边备有糖茶水润喉 。至午夜时分,邀请的一方献上汤元、米酒供大家吃喝 。直至次日晨曦临空时,方终止而散 。
甘南夏河县的藏族,每到新春佳节就举行斗姆,意为歌会 。这种活动是由出面主办人准备茶和酒及场地,还要准备木柴,供晚间烤火用 。歌会开始时,宾主各一方,成半圆形,另一边是盛装的妇女,首先主方男子起来,一手端着酒杯,一手拿着帽子,慢慢地移动着脚步,唱着赞歌,边唱边选择客方的对象,然后请客方接着唱 。对方也以同样的姿态和形式接唱 。这样往返不已,不时还有妇女出场跳舞 。
到了晚上就转为对唱情歌(当地藏语叫拉依) 。男女分坐 。首先男方起来,一手拿着帽子,另一手作某种手势,边唱边走向女方,到他选好的对象面前,用帽子盖一下女方的头,这就是请这位妇女接唱,女方不离座位就唱起来了 。歌手们对歌时,在场的人们静静地听着,唱完一曲总是发出一阵吆吼声,喝彩助兴 。这种歌会,给藏族青年男女提供了一个正当的社交活动场合
茶会的礼仪
会议、茶会,由于出席人数较多,入场也较集中,一般不采用高杯端茶的方法,而是提前将放有茶叶的高杯摆在桌上,在活动开始前,由服务员用暖瓶直接在桌前往杯中倒水 。采用这种方法上水的优点是快捷、便利,但要注意防止出现漏倒空杯的情况 。服务员倒过水后,要逐杯加以检查 。检查时,可用于触摸一下杯子的外壁,如果是热的,表明已倒过水,如果是凉的,说明漏倒水了,要及时补倒 。
续水,一般在活动进行30--40分钟后进行 。如果往小茶杯中续茶水,应将一把茶壶茶,经过滤倒入另一把茶壶,然后再续水 。倒续水时瓶口要对准杯口,不要把瓶口提得过高,以免溅出杯外 。如不小心把水洒在桌上或茶几上,要及时用小毛巾擦去 。不端下茶杯,而接在桌上或茶几上往杯中倒水、续水,是不符合操作规范的 。
在往高杯倒水、续水时,如果不便或没有把握一并将杯子和杯盖拿在左手上,可把杯盖翻放在桌上或茶几上,只是端起高杯来倒水 。服务员在倒、续完水后要把杯盖盖上 。注意,切不可把杯盖扣放在桌面或茶几上,这样既不卫生,也不礼貌 。如发现宾客将杯子放在桌面或茶几上,服务员要立即斟换,用托盘至托上,将杯盖盖好 。
倒水、续水都应注意按礼宾顺序和顺时针方向为宾客服务 。
以茶叶相馈赠,在我国历史上实际出现很早,但在唐朝以前的文献中记述不多,在《全唐诗》中馈赠茶叶成为常见的题材 。如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柳宗元《巽上人以竹间自来新茶见赠酬之以诗》、白居易《萧员外寄新蜀茶》、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等等,经粗略查点,《全唐诗》关于答谢馈赠茶叶的诗篇,多达30余首,这也多少说明了茶在当时受人重视的一斑 。
与唐朝以茶为礼,以茶相馈盛极一时相关,在社会上围绕茶的饮用,还兴起了其他一些新的风尚,茶会即是其中最值得称道的一种 。茶会(即今之茶话会)一词,最早就见之于唐诗 。在《全唐诗》中,除前面引及的武元衡《资圣寺贲法师晚春茶会》一诗以外,还有刘长卿的《惠福寺与陈留诸官茶会》,钱起的《过长孙宅与朗上人茶会》,以及周贺《赠朱庆余校书》树倚池岛鹤,茶会石桥僧等诗篇和诗句 。可能由于茶会在当时尚属初出,在有的诗篇中,又称为茶宴和茶集等等 。如李嘉祐即席诗《秋晚招隐寺东峰茶宴内弟阎伯均归江州》,钱起《与赵莒茶宴》,以及王昌龄的《洛阳尉刘晏与府县诸公茶集天宫寺岸道上人房》等即是 。
这些不同的称法、特别是钱起一人的二诗,一名茶会、一称茶宴,表明当时社会上对茶会或许还未形成一致和确定的提法 。另外,从上述诗篇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诗中所记的茶会、茶宴或茶集,差不多都与寺庙僧人有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