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的故事,这里还在上演( 二 )


像大多数农村小规模学校一样 , 学校的入学人数一直在减少 。
2018年 , 磑子坝小学的5个年级(包括幼儿班) , 注册学生仅有87人 。 因为缺乏好的家庭教育和老师 , 大部分的学生成绩糟糕 。 成绩稍微好一点儿的 , 送到乡里念书 , 再好的到县里去 。
决定从基金会离职后 , 老赵有很多选择 。 有人劝老赵 , 去甘肃其他的改革试验点 , 更容易出成绩 。 但老赵执意来到这里 。 2008年汶川地震后 , 他赴宕昌县担任支教老师 , 参与援建 。 他想带着这十年积累的经验、能力 , 彻底改变这所学校 。
到了学校后 , 他和同事们制定了一份6年的改造计划:先基础改建 , 让孩子们能在学校舒适地获得现代化的教育;再培养孩子的身心健康 , 成为一个有魅力的人;最后让孩子带动家长 , 学校影响村庄 , 让磑子坝成为一所全方位服务型的样板学校 。
但第一步的基建改造就很艰难 。
许乔在村子里转悠 , 遇到的基本都是老年人 , 赶着木轮牛车 , 背着木柴 , 或者蹲在路边晒太阳 , 这是一个“老年人的村庄” 。 孩子瘦瘦小小 , 学校使用旱厕 , 没有澡堂、没有干净的饮水;村庄不通快递、没有外卖、小卖铺里摆满了山寨食品 。

《山海情》的故事,这里还在上演
本文插图
第一次去调研时 , 老赵说 , 食堂和浴室下个月就可以建好了 。
但是 , 一直等到许乔第三次进山拍摄 , 将近一年后 , 才真正建成 。
即使有充足的思想准备 , 老赵还是对山区的现实过于乐观了 。
工期慢 , 一些计划外的项目资金 , 也很难申请 。 高寒地区 , 露天种不了蔬菜 , 食堂所需的肉类和蔬菜 , 需要开十几公里山路去县城买 。 老赵想盖个蔬菜大棚 , 但并没有哪个基金专门为小学盖蔬菜大棚的 , 老赵只能靠自己慢慢攒工资 。

《山海情》的故事,这里还在上演
本文插图
而在修建浴室时 , 也遇到了村民观念上的阻力 。
当地没有洗澡的条件和习惯 。 盖的房子也很少有单独的浴室 。 冬天 , 取暖、做饭都靠烧煤 , 墙壁上贴的报纸、奖状、连同老人小孩的脸 , 都被熏得脏兮兮的 。
在磑子坝小学修一间浴室 , 老赵是百年来的第一人 。
浴室加装的500升的大热水器 , 正常的电压带不动 , 为了给学校开通高压电 , 老赵特地买了一头猪 , 和供电局的朋友喝酒联络感情 。
当老赵通知家长给孩子们准备干净的毛巾和肥皂 , 新学期孩子们要让孩子们在淋浴房洗澡时 , 大家都有新奇感 。 连当地老师也不理解:为什么要天天洗澡?
老师年年教孩子们“讲卫生” , 卫生还是停留在课本里 。 老赵想为孩子们提供一个环境 , 让他们有机会体验 , 在冬天洗一个温暖、舒适的热水澡 , 看见一个自己变得干净、更体面的自己 , 这样孩子们才会真正明白整洁的重要性 。
看到孩子们从浴室出来 , 一个个自带“美颜滤镜” , 老赵觉得一切都值得 。

《山海情》的故事,这里还在上演
本文插图

这些年 , 老赵经常参加各类研讨会 , 方向性的问题来回论证 。 但实践中的问题 , 总也得不到解决 。 很多项目 , 带着美好的愿景出发 , 实施过程中总遇见相似的问题 。
老赵曾引入一个体育综合健康类项目 , 因为农村体育器材匮乏 , 正常的体育课很难开展 。 专家设计了一系列课程 , 帮助体育老师以游戏代替器材类的课程 , 让乡村孩子们能获得同样强度的身体锻炼 。 但当地老师只执行了一周就放弃了 , 因为太繁琐 。
中国大部分乡村实验学校的改造 , 都是由外人介入——招募外地志愿者到学校参与实验改造 , 仅靠当地的教育资源 , 无法完成改造 。 但全靠外力 , 会造成不可持续的局面——志愿者不可能把青春全耗在乡下 , 至多三五年 , 他们还是要离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