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的故事,这里还在上演



《山海情》的故事,这里还在上演
本文插图
前 言
【《山海情》的故事,这里还在上演】赵宏智走进教室 , 看着堆满建筑材料的施工场地 , 催促站在一旁的唐校长:再拖下去 , 明年都做不完 。 我后面还有那么多课程怎么办?
唐校长耳朵上别一支烟 , 满脸无奈 , 用带着地方口音的普通话 , 重复了几次“非常麻烦”和“真的不容易” 。 实在被逼得着急了 , 最后喊了一句“加油” 。
唐校长是本地人 , 做了30多年老师 , 按部就班上课教书 , 临退休 , 遇上了赵宏智 。 这位北京来的学校顾问 , 要把这所破败的小学改造成一所影响村庄的服务型样板学校 。 赵老师一来就跟他定计划 , 追着他一起改宿舍、修教室、建食堂和浴室 。
这些都超越了传统教师的工作范畴 。
然而工期一直无法按照进度表推进 , 赵宏智的改建计划 , 一开始就碰壁了 。
“在北京挖个坑 , 只需要三天 , 在磑子坝 , 需要两个星期 。 年轻人全部出去挣钱了 , 自己的家乡没人来建设 。 ”赵宏智蹲在一边生闷气 , 跟自己较劲 。

导演许乔至今仍记得 , 第一次通过微信联系赵宏智时 , 老赵秒发给她一张思维导图——逻辑严谨、内容全面 。 如何到达小学、交通方式、行李建议、注意事项 , 细致到哪个通信公司在学校的信号更强 , 赵宏智都事无巨细地给出建议 。
老赵不老 , 是个70后 , 每次许乔和摄制团队进山 , 吃住都在学校 , 几乎全天和赵宏智待在一起 , 熟悉了之后 , “赵老师”变成了“老赵” 。
那是2018年 , 许乔为央视《在乡村》纪录片做前期调研 , 寻找一位“用行动改变乡村教育”的人物 。 在老赵之前 , 许乔已经调研了好几所学校 , 她把目标进一步缩小 , 聚焦在乡村小规模学校——学生人数不足100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 。
许乔辗转联系上赵宏智 。 那时老赵刚辞去北京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秘书长的职务 , 回到甘肃陇南宕昌县 , 担任磑子坝小学的顾问 。
盯着这张思维导图 , 许乔对这个拍摄对象产生了极大的好奇与信任 。 这不像是一个一时兴起的志愿者团队 , 从物质到思想 , 赵宏智都有全面准备 , 或许值得深挖 。
第一次见面 , 两人约在天水南高铁站 。 赵宏智中等个子 , 穿着一件西装外套 , 许乔回忆起来 , 开玩笑说:不像个教育工作者 , 更像个干部 。 那天 , 赵宏智刚从成都出差回去 。
许乔的好奇又多了一层:老赵为什么决心回到基层?
汇合后 , 两人转乘私家车 , 翻山越岭 , 4个小时后才到达磑子坝村 。
早上6点从北京出发 , 到磑子坝小学已经是晚上8点 。 村子还没安路灯 , 漆黑一片 , 只有远近的狗吠 。 颠簸一路 , 许乔踏上泥泞的黄土地时有些恍惚 。

《山海情》的故事,这里还在上演
本文插图
学校还在施工 , 许乔在没有电的房间 , 点着蜡烛吃了一顿冒热气的晚饭 。 老赵对她说:吃好饭 , 才是热爱生活 。 在随后一年多的拍摄中 , 许乔慢慢理解这句话的意义 。
当晚 , 许乔住在四年级教室隔壁的房间 。 磑子坝海拔2452米 , 山区昼夜温差大 , 晚上需要烧煤取暖 , 粉尘大 , 空气里有硫磺的味道 。
这是许乔第一次到甘肃 。 磑子坝让她想起90年代生活过的河北老家 , 比90年代更沉闷 , 好像磑子坝在某个节点遇到了时间的断崖 , 跨不过去 , 留在原地 。

第二天早上6点 , 天蒙蒙亮 , 孩子们就陆续到学校了 。 很多孩子穿着单薄 , 手和脸冻得通红 , 但似乎都已习惯 , 嘻嘻哈哈 , 在咳嗽声和打闹声中开始一天的学习 。
磑子坝小学背靠村庄 , 面朝绵延的群山 , 在20年代传教士修建的教堂遗址上修建 , 是宕昌县109所农村小学中不起眼的一所 。 2017年 , 学校155名学生 , 有70%以上是留守儿童 。 他们的父母大都外出到兰州、新疆一带打工 , 离异、重组的情况也很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