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心血管临床试验TOP10( 三 )


该研究表明 , 地高辛与患者症状改善和NT-proBNP降低相关 。 在永久性房颤患者中 , 与β受体阻滞剂相比 , 地高辛在6个月时未能改善生活质量 。 尽管地高辛对主要转归没有益处 , 但其改善了12个月时的一些生活质量指标 , 并与NYHA等级和NT-proBNP的更大降低有关 。 与β受体阻滞剂相比 , 地高辛与更少的不良事件相关 。 这些发现的总体临床意义尚不清楚 。
REALITY
心肌梗死伴贫血患者的输血策略哪种更好?
该研究旨在评估限制性红细胞输血策略与非限制性红细胞输血策略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伴贫血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研究纳入666例AMI入院期间血红蛋白(Hgb)≤8 g/dl到≤10 g/dl的患者 , 随机分为2组 , 一组采用非限制性输血策略(Hgb≤10 g/dl , 目标Hgb>11 g/dl) , 一组采用限制性输血策略(Hgb≤8 g/dl , 目标Hgb 8~10 g/dl) , 治疗30天或至出院 。
结果显示 , 限制性和非限制性输血策略组的主要终点(全因死亡、再梗、卒中和缺血导致的紧急血运重建)发生率分别为11.0%和14.0%(HR 0.77 , 非劣效性P<0.05 , 优效性P=0.22) 。
REALITY试验表明 , 限制性输血策略不劣于更自由的输血策略 。 此外 , 采用更宽松的策略 , 感染和急性肺损伤发生率更高 。 而采用限制性策略的总用血率和总用血成本均较低 , 这一策略被认为是成本主导的 。
POPular TAVI(抗血小板队列)
TAVR术后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策略
POPular TAVI(抗血小板队列)研究旨在评价阿司匹林单药与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在行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后且无长期口服抗凝药适应证的患者中的作用 。 研究的两个主要终点分别是12个月时发生的所有出血(轻微、严重、危及生命或致残性出血)和非操作相关的出血 , 前者在两治疗组中分别为15.1%和26.6%(P=0.001) , 后者两治疗组分别为15.1%和24.9%(P=0.005) 。
结果表明 , 在接受TAVR且没有抗凝指征的患者中 , 与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相比 , 阿司匹林单药治疗与所有出血和非手术相关出血减少有关 , 这主要是由于大量出血事件的减少 。 阿司匹林单药组不良缺血性事件(心血管死亡、卒中或心肌梗死)非劣于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组 。 两组患者瓣膜功能在12个月内均相似 。 这项研究结果与ARTE试验相似 。 该试验的一个局限性是开放式标签设计 。 这项试验对TAVR术后使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提出了一些质疑 。
LoDoCo2
秋水仙碱改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心血管转归
LoDoCo2研究旨在评估秋水仙碱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研究纳入5522例稳定性冠心病患者 , 随机给予0.5 mg/d的秋水仙碱或安慰剂治疗 。 主要终点为心血管死亡、自发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和缺血导致冠状动脉血运重建 , 中位随访28.6个月 。
结果显示 , 秋水仙碱组和安慰剂组的主要终点发生率分别为6.8%和9.6%(HR 0.69 , P<0.001) 。 在次要终点分析中 , 秋水仙碱组的自发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和缺血导致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发生率均明显降低 , 但两组心血管死亡和全因死亡无显著差异 。 该研究表明 , 与安慰剂相比 , 秋水仙碱可改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转归 。 心肌梗死和缺血驱动的血运重建明显减少 。 然而 , 使用秋水仙碱会有更高的非心血管死亡率 , 原因尚不清楚 , 但两组患者因感染和肺炎住院的情况相似 。
COLCOT试验显示 , 在类似的高危人群中 , 秋水仙碱对缺血转归有益处 。 该试验对死亡的影响是中性的(1.8%对1.8%) , 受益主要是由于紧急血运重建的减少 。 在ACS患者中进行的COPS试验规模较小 , 显示了类似的血运重建获益 , 但治疗组非心血管死亡风险显著升高(5例对0例 , P=0.02) 。 目前尚不清楚这是一个真正的信号还是偶然发现 。 秋水仙碱经常因副作用而停药 , 在该研究中 , 15%的患者在导入期由于副作用没有进行随机分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