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朝先:浅谈宋诗散文化特征 对当代诗词创作的影响与现实意义( 三 )


四、于白话中提炼语言。宋诗的平淡风格和散文章法的引入,决定了宋诗语言白话化特色的应用和引人入胜。宋诗的白话化当然不是纯粹的口语化,而是如今人常说的经过了“诗化”的过程和千锤百炼。如前面提到的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中的一个“绿”字,就是经过了对“到”、“过”、“入”、“满”等字的推敲和提炼才用到的,用“绿”字后也仍然不乏白话特色。再如,曾几《三衢道中》:“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等。句句白话,无一字难解,却又剔透晶莹,璀璨无比。有如当代诗论家李元洛先生所说:“古代优秀的诗人,总是注意提炼生活中的口语入诗而使自己的作品活色生香,就像花苞上含着黎明的露水,就像绿叶上闪耀着春日的阳光”(《口语入诗》)。宋诗的平淡和白话化特色,就如那“黎明的露水”和“春日的阳光”。
高朝先:浅谈宋诗散文化特征 对当代诗词创作的影响与现实意义
文章插图
三、宋诗散文化特征的历史影响与现实意义
诗的风格从来是多元的,而且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创造。这里说的宋诗风格,只是我国传统诗词风格的一种,但其历史影响却不亚于唐诗。宋以后,我们不仅可以从元、明、清以及民国时期的诗作,看到宋诗散文化的影子与前进步伐,而且尤其在当代,宋诗的散文化风格,已经在不经意间走进了千千万万诗人的书斋,无论从创作还是欣赏角度,人们已经自觉和不自觉地爱上了这种风格。举几个例子,如,李树喜《题鹳雀楼》:“众鸟疑飞尽,黄河几断流。欲知百姓事,请下一层楼。”杨逸明《咏白云》:“露怪藏奇纵复横,何甘散淡过浮生?闲来出岫非无意,欲借东风化雨声。”一介愚夫《祖孙乐》:“两岁孙娃头戴盔,挥枪直把老翁追。佯装中弹朝天仰,一日牺牲好几回。”等等。这些诗于直率中见清新,于白描中见含蓄,百读不厌,什么原因?就是诗中表现的散文化特点。可以说,散文化风格是比较适合当代诗词创作环境的,抑或可以成为当代诗词创作风格之主流。
风格是可以自由的,用什么样的风格写诗,当然是作者的权利,何况还有“百花齐放”之说。但是,风格是为艺术服务的,又不是随意的。在当今诗词尚未走向稳步发展的形势下,学习古人的创作理念和方法,仍不失为改造我们诗词创作的一个方面的良方。尤其以宋诗散文化特点,审视当前的群众性创作,其意义,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广泛性。例如:
一、“唯美”倾向。这里说的“唯美”,是指作品所表现的纯外表美。在当代的诗词创作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作品通篇只注重景物描写,堆满了漂亮词汇或典故,或者强塞进一些完全与己无关的愉悦或伤感情调,若究其主题,则不是空洞无物,就是让人费猜;还有一些应制或唱和作品,只一味奉迎说好,尽见歌功颂德,毫无真情实感,等等。所有这些,就是“唯美”倾向。须知,宋诗散文化特点的兴起,正是针对宋初对晚唐和五代时期香软诗风的崇拜提出来的,如今再走这样的回头路,岂不让人汗颜。有人说,诗讲美,是学唐诗风格。殊不知,唐诗也不是“唯美”呀!这里且不说唐诗的内容也是散文的,只以“美”说事,如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诗是很美的,却一样是平淡自然之美,而且于美中见凝重,诗中写的,并不是从字面看到的那种轻盈、惬意情调,恰恰相反,是宫女们难见天日的心酸!
二、概念化弊端。所谓“概念化”,是指一些作品只以解释概念、记述事件,或多用标语口号和现成词语成诗。现实告诉我们,诗词复兴30多年了,概念化问题不仅丝毫没有减退,而且越来越呈泛滥之势。什么原因呢?除了与一些作者还没有领会到什么是诗有关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受“老干体”影响,是误认为诸如“老干体”之类就是“诗”。笔者认为,“老干体”只是我国诗词复兴过程中的一种“创作现象”,不是什么“新诗体”。因为诗是艺术,如“老干体”那样不拘平仄,不讲意境,是不能叫艺术的。可是,因为“老干体”容易写,被越来越多的人青睐,所以问题越来越严重。笔者也仍然认为,“老干体”在诗词复兴之初,为“唤起工农千百万”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认为,“老干体”也是散文式的,只不过是纯散文式。如果我们的“老干体”能从宋诗散文化特点中得到启示,在规范格律的同时,找到艺术的突破口,说不定还真的能成为一种诗体,成为新时期诗体的一种创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