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的特点可以概括为“议论化”和“散文化”,或者叫“以文为诗”和“以议论为诗”。因为宋代诗人很多,作家很多,评论家也很多,来自社会多方面对宋诗特点的总结、评论,以至争议,是必然的。但争议的结果,无疑是助推了宋诗散文化风格的完善和定格。这方面,对后世影响较大和有意思的是严羽与他的《沧浪诗话》。
严羽本身是宋代人,但在当时围绕“学唐”和“宗宋”问题上,严羽是主张“学唐”,并主张“批宋”的,他在《沧浪诗话》中的许多观点,是站在“批宋”的立场上提出来的。说其“有意思”的是,这位夫子未曾想到,正是他在《沧浪诗话》中对宋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纲领性批评,反而成了对宋诗特点的高度总结,还有他的诗有“别材”、“别趣”、“妙悟”、“兴趣”,以及诗当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神味”等核心诗观,也都是从诗的散文化特征所出,不仅给予当时人们求诗大开天窍,而且直至今天,也还成为人们谈诗、论诗和学诗的座右铭。
文章插图
根据宋诗风格的形成及其理论和实践,从创作意义讲,我们可以归纳诗的散文化特征有如下几点:
一、于典雅中力挺老境。诗讲典雅,是我国古典诗歌艺术特色的第一要素。但宋诗的典雅与唐诗的典雅不同,唐诗的典雅多重华丽,宋诗的典雅则多重老境。老境美是一种平淡美,是如老树著花的美。老境美的创作理念是多重细节摹写和个性刻划,于形象思维中议论杂出,以至道出许多谈吐不凡的艺术境界,这就是“以文为诗”和“以议论为诗”的特点。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一次小小的泊舟之事,一个小小的荷叶吐尖之景,诗人在力求典雅中却勾勒出如此超凡的境界,看得出宋诗的“以文为诗”和“以议论为诗”,所表现的观察事物的态度与才学,是何等的冷静和老到。
二、于平淡中蕴藏理性。与唐诗重描写、重言情和以情韵取胜不同,宋诗的以文为诗,则尚议论、重言理和以理趣取胜,其创作的又一理念是在平淡中蕴藏理性。如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整首诗平淡得像在说话,但所含哲理却千古无与伦比。由此我们又可以看出,宋诗在创作时,是尽量避免使用华丽辞藻,只以严谨的态度,将理趣深藏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当然,这里也必须同时说到的是,由于宋诗的平淡特点和以人文意象为主导的创作理念,自然意象多受人文意象钳制,有的宋诗还多用冷僻典故,容易造成作品干瘪和奥涩难懂,是不可取的。
三、于章法中规范结构。传统诗词的“起承转合”章法理论是元代提出来的,但却是自《诗经》以来的经验总结,尤其是宋代将散文章法引入诗词,不能不是宋人“以才学为诗”的一种创造和对诗词结构的一种规范。宋人写诗非常讲究逻辑思维,并且将逻辑思维潜贯于形象思维之中。如张俞的《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短短四句二十字,思想性如此强烈,不能不与逻辑章法有关。唐诗也有“起承转合”,但毕竟未成“章法”。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尽管历来被称为好诗,却只是好在意象鲜明,对仗工稳,是初学格律入门的范例;但是,这首诗是一首不成功,或者说是一首没有写完的诗。为什么?因为没有“起承转合”,由此也就没有主题,杜老夫子心知肚明,所以只将诗题冠之为“绝句”。宋诗于散文章法中求得了诗的结构的完善,不仅为宋诗散文化风格的形成铺平了道路,而且为后人,直至为今人力求作品出新提供了捷径。
推荐阅读
- 名将施琅为何宁弃侯爵而求花翎,浅谈清代花翎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 《西游记》如何给宋诗做注脚——钱锺书注释宋诗的一个特点
- 浅谈丁建华舞台朗诵中的饱满
- 王安石: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 衢州常山宋诗之河文化地图上线
- 诗词歌赋|浅谈‘天下三分明月夜 二分无赖是扬州’
- 古代没有“普通话”?浅谈古代“官话”的演变发展。
- 三国两晋南北朝|浅谈三国时代的冷兵器:兵器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 没骨写西域 驼铃蕴诗心——浅谈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舒春光教授绘画艺术
- 宋诗里最不容错过的一首诗,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