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晚报荣获全国最具创新力微信公众号10佳称号
泥塑经手工雕刻造型,需经过1300℃以上高温瓷化的洗礼,烧制过程中收缩率约20%,烧制后其造型、颜色、体积、质地等会全部“脱胎换骨”。创作者刀法如行云流水,更将多种雕刻技术结合,精雕细琢,层次分明,巧夺天工。而一百多年前的“瓷雕曾”创始人曾龙升靠着他一手绝妙的瓷雕技术,在陶瓷界留下了他的传奇。
文章插图
瓷雕曾艺术馆
曾龙升虽已作古半个多世纪,但他留下的艺术财富,就像一座矗立在瓷都的丰碑,让后人景仰。日前,采访人员在瓷雕曾艺术馆采访了曾龙升的曾孙曾锐,在他的回忆与讲述中,还原了几代人不懈努力下“瓷雕曾”的辉煌历史。
文章插图
曾龙升作品《宋景诗》
【百年“瓷雕曾”的鬼斧神工】曾龙升,字龙生,1900—1964,江西丰城人。9岁那年他跟着叔叔来到景德镇学艺,没有任何背景,凭着自己的天资与勤奋,学到一手瓷雕功夫,并凭着这身功夫,在景德镇闯下了一片自己的天地,但他的事业并非一帆风顺。
1918年曾龙升出师后,便开始单干,自己做,自己卖,在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后,他在罗汉肚附近开了间小作坊,并开始了带徒传艺。曾龙升开的是家庭式作坊,规模不大,量也不大,当时手艺人的生活还是比较艰难,被人称为“泥巴佬”。创业初期,由于他没有社会背景,许多地痞流氓和街头小混混便会到作坊里捣乱,弄得他不得安宁。“这种境遇直到曾祖父做了那尊孙中山雕像,才有所改变。”曾锐说。
文章插图
曾锐介绍曾龙升作品《猫灯》
曾锐口中说到的孙中山雕像,是上个世纪30年代,曾龙升应旅美华侨之邀,塑造的一尊2米见高的孙中山瓷像。两米高的瓷雕,在当时可是罕见之物,工艺上难度极大。曾龙升采取分段合成的方法,突破工艺上难点,顺利完成了这项工程。1933年该件作品获得了美国芝加哥国际博览会金奖。曾龙升的一生所创作品无数,而这就是他走进大众眼中的一个开端。在其后他的《天女散花》《大龙船》《十八罗汉》等作品无一不叫人称奇。
曾龙升的儿子曾山东是“瓷雕曾”第二代传承人,因6岁时不慎落水,救起后用药不当,导致失聪失语。曾山东的瓷雕艺术,深受其父影响,又广泛吸收传统瓷雕技艺的精华,以技艺全面、风格独特而享誉海内外。曾山东虽是一位聋哑人,但他对瓷雕艺术却有着深刻而独到的领悟。尤为擅长美女侍女雕塑,曾龙升1959年创作的《天女散花》其头部便是曾山东所作。
文章插图
曾山东作品《竹报平安》
文章插图
曾山东作品《吉祥》
1970年,15岁的瓷雕曾第三代传承人曾纪荣随父亲曾山东到雕塑瓷厂学艺,在父亲曾山东教导下,他继承了父亲传统瓷雕技艺表现形式,24岁就与父亲合作完成《天女散花》,而后父子二人合作的《合和二仙》《西方三圣》《单刀赴会》等作品,分别获奖,《和合二仙》被选作国家礼品瓷,《天女散花》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西方三圣》被中国陶瓷博物馆收藏并陈列。
文章插图
曾锐与父亲曾纪荣在疫情期间以雷神山和火神山为主题创作作品
曾纪荣相比于祖辈,其人物造型更加细腻雅致,而且他全面掌握了雕塑生产整个过程中全部的工艺流程,大胆采用青花斗彩,高温颜色釉装饰,极大地丰富了传统瓷雕的色彩,让作品在“火的艺术”中如意成瓷,达到一种预期灵动飘逸的效果,从而使“瓷雕曾”的百年招牌能继续光辉灿烂,代代相传。
推荐阅读
- 清朝钢轨历经百年,如今依然坚固耐用,专家:每根都是无价之宝
- 武当山上的“夺命龙头香”,百年来殉命者不计其数,如今稍有改动
- 故宫挂着一幅怪异古画,数百年人无人看懂,背后却蕴含深刻意义
- 孔府的红长凳:明朝宰相枯坐两时辰结局悲惨,几百年来只有贪官坐
- 他拿遍台湾文学奖,写过“百年孤独”式作品,最后一部却很“怪”
- 青楼女子巧出一上联,明朝第一才子至死对不上,六百年仍无人对出
- 农村俗语“老屋住人百年不塌,无人居住五年就垮”,老话在理吗?
- 他只活了30岁,因妻子的离世,被称为百年难得“最深情”的男人!
- 东城:2021年第一课——“亢慕义斋”见英烈 建党百年话先贤
- 武则天墓有61个无头石人,千百年来猜测无数,却被两个老农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