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农民军眼中的“卢阎王”,他的死,表明了大明朝气数已尽( 三 )


千盼万盼 , 终于盼来了骁将卢象升 。崇祯帝喜不自胜 , 直接将象征皇权的尚方宝剑赏赐给卢象升 , 以示勉励 。卢象升见状 , 更加死心塌地地为明王朝效忠 。而京城有了卢象升的护佑 , 大臣们的心中也安定了许多 。
卢象升风尘仆仆地赶往京城后 , 无时无刻不在准备着战斗 。可是 , 崇祯帝一直都在观望时局 , 迟迟不下达进攻的命令 。卢象升虽然位高权重 , 但长久在陕西一带清剿农民军 , 根本不清楚朝堂上的状况 。他诚恳地询问了好几位位高权重的大臣 , 可还是摸不清楚崇祯皇帝的心思 。有小道消息说 , 崇祯帝想要和清军议和 , 但卢象升表示不信 。在他看来 , 崇祯皇帝性情刚烈 , 绝不是那种苟且偷安 , 得过且过的昏君 。
时间过的很快 , 转眼来到了崇祯十年(1637年)的五月 。当时 , 卢象升正在训练的时候 , 突然接到了父亲逝世的消息 。确认消息无误后 , 卢象升哭着上书给崇祯帝 , 想要回乡为父亲守孝 。但是 , 崇祯帝以防备清军为由 , 断然拒绝了卢象升的请求 。卢象升接着上书 , 可崇祯帝仍是拒绝 。
想要既不能为父亲尽孝 , 又不能为国杀敌 , 卢象升心如刀绞 , 难过到了极点 。四个月后 , 清军主力突袭山海关 , 令崇祯皇帝大为惶恐 。他一边令兵部尚书杨嗣昌和宦官高起潜准备议和 , 一边唤来卢象升 , 想要听听卢象升的看法 。
明朝|农民军眼中的“卢阎王”,他的死,表明了大明朝气数已尽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卢象升急于阻挡清军南下 , 于是坚定地说道:“除了同东虏血战到底外 , 没有别的办法 。”崇祯帝听了之后 , 脸上阴晴不定 。他不愿承认自己想要议和 , 因为这样会有损威严 。沉默半晌后 , 崇祯帝开口道:“主战没有错 , 但朕听说 , 大臣们也有赞成议和的 。关于这件事 , 你可以和杨嗣昌、高起潜等人商议一下 。”
杨嗣昌和高起潜有意求和 , 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情 。如果皇帝支持杨嗣昌的话 , 自己肯定会遭到排挤 。不过 , 如果皇帝真的不想开战 , 为何不明说呢?卢象升心中不解 , 于是 , 用怀疑的目光看着崇祯帝 , 想要知道皇帝的真正意思 。不料 , 崇祯帝坚决不承认自己同意议和 。他继续勉励卢象升为国奋战 , 并拿出一万两银子给卢象升当军饷 。
卢象升离开皇宫后 , 崇祯帝担心自己掩饰的还不够 , 于是前前后后又派人给卢象升送去三万两银子、一千多匹战马和各种各样的兵器 。送完东西后 , 崇祯帝下达圣旨 , 命卢象升总督全国各地的援军 。这下 , 卢象升彻底放下心来 。他胸有成竹地对部下说道:“放心战斗吧 , 皇帝是站在我们这边的 。”
但是 , 崇祯帝真实的想法还是议和 。他把实权都给了杨嗣昌和高起潜两人 , 卢象升得到的只是一个空头衔 。在杨嗣昌的暗中操纵下 , 卢象升手中能够控制的军队只有两万人左右 。可惜 , 忠心耿耿的卢象升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他天真地认为 , 只要自己遭受了攻击 , 杨嗣昌和高起潜就会迅速支援自己 。
明朝|农民军眼中的“卢阎王”,他的死,表明了大明朝气数已尽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崇祯十一年(1639年)十二月 , 卢象升率领部下来到京城附近的贾庄(今河北省巨鹿县贾庄) , 突然发现前方有大批清军 。
作为一名久经沙场的老将 , 卢象升从清军的行进速度和马蹄声判断出 , 这支军队应该是清军的主力 , 其兵力应该在八万左右 。而卢象升此时的将士 , 只有五千 。以一敌十六 , 无疑是自寻死路 。可是 , 清军多是骑兵 , 如果冒然撤退 , 势必会引起清军的追杀 。到时候 , 五千明军就成了待宰的羔羊 。
卢象升临危不乱 , 他先令手下将士以防御的阵势准备迎敌 , 然后派心腹向高起潜求援 。在他看来 , 高起潜手中有数万关宁铁骑 , 这都是朝廷引以为傲的精锐 , 可以与满清的八旗兵正面想抗 。而且 , 高起潜还有权调动山海关和宁远的大批明军 。如果自己与高起潜里应外合 , 未必就不能击退清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