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国诊断与治疗指南(2019年版)( 四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国诊断与治疗指南(2019年版)文章插图
图1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治疗路径
(一)支持治疗
支持治疗最主要目标为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 包括成分输血、EPO、G-CSF或GM-CSF和去铁治疗 。
1.成分输血:
一般在HGB<60 g/L或伴有明显贫血症状时可给予红细胞输注 。 患者为老年、机体代偿能力受限、需氧量增加时 , 建议HGB≤80 g/L时给予红细胞输注 。 PLT<10×109/L或有活动性出血时 , 应给予血小板输注 。
2.造血生长因子:
G-CSF/GM-CSF , 推荐用于中性粒细胞缺乏且伴有反复或持续性感染的MDS患者 。 输血依赖的较低危组MDS患者可采用EPO±G-CSF治疗 , 治疗前EPO水平<500 IU/ml和红细胞输注依赖较轻(每月<8 U)的MDS患者EPO治疗反应率更高 。
3.去铁治疗:
对于红细胞输注依赖的患者应定期监测血清铁蛋白(SF)水平、累计输血量和器官功能监测(心、肝、胰腺) , 评价铁过载程度(有条件的单位可采用MRI评估心脏和肝脏的铁沉积程度) 。 去铁治疗可有效降低SF水平及脏器中的铁含量 。 对于预期寿命≥1年、总量超过80 U、SF≥1 000 μg/L至少2个月、输血依赖的患者 , 可实施去铁治疗 , 并以SF为主要监测及控制指标(目标是将SF控制在500~1 000 μg/L) 。 常用的去铁药物有去铁胺和地拉罗司等 。
(二)免疫调节剂治疗
常用的免疫调节药物包括沙利度胺和来那度胺等 。 部分患者接受沙利度胺治疗后可改善红系造血 , 减轻或脱离输血依赖 , 然而患者常难以耐受长期应用后出现的神经毒性等不良反应 。 对于伴有del(5q)±1种其他异常(除-7/7q-外)的较低危组MDS患者 , 如存在输血依赖性贫血 , 可应用来那度胺治疗 , 部分患者可减轻或脱离输血依赖 , 并获得细胞遗传学缓解 , 延长生存 。 对于不伴有del(5q)的较低危组MDS患者 , 如存在输血依赖性贫血、且对细胞因子治疗效果不佳或不适合采用细胞因子治疗 , 也可以选择来那度胺治疗 。 来那度胺的常用剂量10 mg/d×21 d , 每28 d为1个疗程 。 伴有del(5q)的MDS患者 , 如出现下列情况不建议应用来那度胺:①骨髓原始细胞比例>5%;②复杂染色体核型;③IPSS-中危-2或高危组;④TP53基因突变 。
(三)免疫抑制剂治疗
免疫抑制治疗(IST)包括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和环孢素A , 可考虑用于具备下列条件的患者:预后分组为较低危、骨髓原始细胞比例<5%或骨髓增生低下、正常核型或单纯+8、存在输血依赖、HLA-DR15阳性或存在PNH克隆 。
(四)去甲基化药物
常用的去甲基化药物包括5-阿扎胞苷(azacitidine , AZA)和5-阿扎-2-脱氧胞苷(decitabine , 地西他滨) 。 去甲基化药物可应用于较高危组MDS患者 , 与支持治疗组相比 , 去甲基化药物治疗组可降低患者向AML进展的风险、改善生存 。 较低危组MDS患者如出现严重粒细胞减少和(或)血小板减少 , 也可应用去甲基化药物治疗 , 以改善血细胞减少 。
1.AZA:
推荐用法为75 mg·m-2·d-1×7 d , 皮下注射 , 28 d为1个疗程 。 接受AZA治疗的MDS患者 , 首次获得治疗反应的中位时间为3个疗程 , 约90%治疗有效的患者在6个疗程内获得治疗反应 。 因此 , 推荐MDS患者接受AZA治疗6个疗程后评价治疗反应 , 有效患者可持续使用 。
2.地西他滨:
地西他滨的最佳给药方案仍在不断探索中 , 较低危组MDS患者地西他滨最佳给药方案迄今尚未达成共识 。 推荐方案之一为20 mg·m-2·d-1×5 d , 每4周为1个疗程 。 推荐MDS患者接受地西他滨治疗4~6个疗程后评价治疗反应 , 有效患者可持续使用 。
(五)化疗
较高危组尤其是原始细胞比例增高的患者预后较差 , 化疗是选择非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者的治疗方式之一 。 可采取AML标准3+7诱导方案或预激方案 。 预激方案在国内广泛应用于较高危MDS患者 , 为小剂量阿糖胞苷(10 mg/m2 , 每12 h 1次 , 皮下注射 , ×14 d)基础上加用G-CSF , 并联合阿克拉霉素或高三尖杉酯碱或去甲氧柔红霉素 。 预激方案治疗较高危MDS患者的完全缓解率可达40%~60% , 且老年或身体机能较差的患者对预激方案的耐受性优于常规AML化疗方案 。 预激方案也可与去甲基化药物联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