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二院王建安教授团队完成中国大陆首例经导管三尖瓣修复术

来源:浙大二院
12月15日 , 浙大二院党委书记、全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王建安教授团队应用经导管三尖瓣瓣膜夹系统 , 成功完成中国大陆首例人体临床应用 。 这也是大陆首例经导管三尖瓣修复手术 。
浙大二院王建安教授团队完成中国大陆首例经导管三尖瓣修复术文章插图
浙大二院王建安教授团队完成中国大陆首例经导管三尖瓣修复术文章插图
如果把心脏比作一套房子 , 瓣膜就相当于心脏各通道之间的门 , 门打不开或关不拢 , 就会影响血流的通畅 , 导致心脏负担加重 , 最后心力衰竭 , 直至心脏“罢工” 。
【浙大二院王建安教授团队完成中国大陆首例经导管三尖瓣修复术】研究显示 , 65岁以后心脏瓣膜病发病率直线上升 , 75岁以上老年人的发病率高达13.3% 。 这其中 , 重度三尖瓣反流患者5年生存率约34% , 10年生存率仅约14% 。 在全球 , 三尖瓣反流的经导管介入治疗更是心脏瓣膜病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 。
浙大二院王建安教授团队完成中国大陆首例经导管三尖瓣修复术文章插图
两扇“心门”关不牢 , 血液从“门缝”反流79岁的吴阿姨(化名) , 她有数十年的心房颤动病史 , 因为没有及时治疗 , 导致右心房、右心室扩大 , 三尖瓣大量反流 。
一年多前 , 吴阿姨开始感到胸闷气急 , 下楼散个步就气喘吁吁 , 反复出现腹水、双下肢浮肿等不适 。 她的家人带着吴阿姨辗转于国内多家著名医院 , 但因为高龄、合并房颤、冠心病、肾功能不全、高尿酸败血症等而被告知外科开胸手术风险极大 , 没有合适的治疗方法 。
近一个月来 , 她的病情愈发严重 , 晚上睡觉躺平时好像胸口压着一块大石头 , 喘不过气 , 生活质量极差 , 老人甚至有了绝望的念头 。
吴阿姨和家人慕名找到浙大二院心脏瓣膜团队的专家 , 王建安教授反复多次组织团队对吴阿姨进行评估 。 经胸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后发现 , 吴阿姨除了三尖瓣有极重度的反流外 , 主动脉瓣也有重度反流 。
团队反复多次讨论 , 针对吴阿姨的情况 , 量身定制了手术策略:先进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解决主动脉瓣反流的问题 , 后采用经股静脉途径三尖瓣修复术 。
对吴阿姨来说 , 瓣膜介入手术是唯一的救命稻草 。
短短一周内 , 王建安教授团队成功为她连换两次“心门” , 术后两天 , 吴阿姨就顺利出院 。
微微创“订书机”手术 , 为万千患者带去重生12月8日 , 王建安教授带领团队为吴阿姨成功完成了经导管主动脉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 手术几乎无创 。
完成导管下主动脉瓣置换术后 , 吴阿姨的胸闷得到了一些缓解 , 但还没有达到最佳效果 。 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刘先宝说 , 这符合团队术前的评估和预期 , 因为吴阿姨的三尖瓣反流也很严重 , 只有继续修复这扇“心门” , 才能真正提高生活质量 。
一周后 , 吴阿姨身体状况基本稳定 , 迎来了第二次瓣膜介入手术 。
王建安教授说 , 三尖瓣的解剖极其复杂 , 拥有相比二尖瓣更大的瓣环和瓣膜面积 , 瓣环组织更脆弱 , 瓣叶和腱索更菲薄 , 且毗邻结构复杂 , 极易产生对周围组织的损伤 。
为了保证手术的安全和效果 , 心脏瓣膜团队在术前反复研究三尖瓣解剖、影像和手术操作 , 制定了严谨周密的治疗方案 , 进行了科学全面的围术期管理 , 确保患者在最佳的状态下接受手术 。
手术在全麻状态下进行 。 经股静脉入路 , 在经食道超声和X射线引导下 , 将瓣膜夹合器械输送到右心室 , 捕捉和钳夹三尖瓣前叶和隔叶并关闭瓣膜夹子 , 经食道超声反复确认手术效果后 , 最终释放三尖瓣瓣膜夹子 。
通俗来说 , 手术就好比一个订书机 , 将原本关不拢的三尖瓣进行固定 , 使得三尖瓣这扇门能够正常开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