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腊赐”和“炭敬”入手,浅析古人年终奖励政策的“双刃”影响

当今社会,年终奖几乎成为大多数企业的标配,它是企业对员工辛勤一年的奖励和馈赠。而年终奖的形式也并非只局限于金钱,许多企业还会以其他的物质形式发放一定的福利,如发给员工一定量的大米或食用油,既体现企业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又彰显了企业的蓬勃发展。然而,在我国古代,都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年终奖福利政策,它的发展和演变,也映射着古人的辛勤和智慧,本文从古代的“腊赐”和“炭敬”入手,来分析古代的年终奖励政策。
从“腊赐”和“炭敬”入手,浅析古人年终奖励政策的“双刃”影响
文章插图
01,东汉时期的“腊赐”腊赐开始于汉代,在东汉王朝腊月份,皇帝首创给朝廷文武大臣发放一定的年终奖励或福利的腊赐,在古籍中它被记载为腊赐。由于当代与古代的钱币单位并不一致,所以我们无法直观上了解到皇帝的赏赐究竟有多大价值。然而,在东汉时期,三公和国家将军的每月固定俸禄只有17,500钱,而腊赐的赏赐数量几乎等于三公与大将军一年的俸禄总和。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不菲的数目。根据《汉官仪》中的记载,“腊赐”的具体福利为:“大将军、三公各钱20万、牛肉200斤、粳米200斛,特进、侯15万,卿10万,校尉5万,尚书3万,侍中、将、大夫各2万,秩俸千石、六百石的官吏各七千,虎贲郎、羽林郎三千。”我们可清楚了解到东汉时期的腊赐并非仅有钱财,还包括日常家用的牛肉、大米等家庭必备的食品或物品,这更体现出的是朝廷对大臣一年辛劳的奖赏。然而,腊赐却并不是人人都可以享受的福利。史书中记载,虎贲中郎将、御林军、大夫以及位高权重的大将军和三公可以得到赏赐,而非中央的地方高官或小官却不在腊赐的封赏之列。一方面,是由于国家的财政力量并不能支持如此大范围的发放高额年终奖励;另一方面,皇帝在主观上则更青睐于那些在他身边他能直接接触到的重臣。
从“腊赐”和“炭敬”入手,浅析古人年终奖励政策的“双刃”影响
文章插图
02,北宋经济发达,为何腊赐封赏力度减小?汉朝是古代封建王朝腊赐的伊始,与东汉的年终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宋王朝。虽然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但皇帝在腊赐方面却并不像东汉时期那样慷慨,受到封赏的大臣也只局限于朝廷内部的高官,例如宰相书、秘史和贡献卓著的大臣。他们的赏赐也仅有5只羊,5袋米,两袋面和几坛子黄酒,这与东汉王朝慷慨的腊赐相比不值一提。例如,我们所熟知的铁面无私包青天,他在开封时,年终腊赐也只有我们上述提到的几样物品。在许多学者看来,几只羊几袋面作为大臣的年终奖励,着实有些不妥,显得皇帝有些小气,不够大度。对北宋的朝廷大臣而言,减少的腊赐奖励在个人工资方面得到了补充。北宋的年终腊赐虽然不高,但大臣的日常俸禄水平却十分可观。根据史书的记载,包青天包拯的当月固定俸禄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岗位薪水,取暖费,茶水补贴或者饮食补贴等,所有的薪水全部加合大约有上万贯钱。因此,从宋朝的大臣封路和年终腊赐来看,往往腊赐和他们工资有紧密的联系,二者互为表里。如果其中某一方在一年收入中占比较高,另一方则会适当下调;朝廷总会尽可能为大臣(尤其是朝廷重臣)提供最为优厚合理的待遇。
从“腊赐”和“炭敬”入手,浅析古人年终奖励政策的“双刃”影响
文章插图
03、地方官没有腊赐,他们不酸吗,酸了咋办?就大臣的俸禄而言,这笔钱出自朝廷财政,而以皇帝名义所赏赐的年终腊赐又是否是皇帝自己从私库中出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年终腊赐主要由朝廷国库负责发放,但具体赏赐什么又赏赐多少,自然出自皇帝的决断,大臣无权干预。第一种情况:自己的创收方式既然地方的小官没有机会得到皇帝的赏赐,他们便失去了获得年终补偿的机会,许多人难免心理失衡,久而久之,地方大臣也创造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创收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可以在一年年末获得一定量的收入,这种不成文的年终创收被许多学者定义为小官的腊赐。第二种情况:卖废品第1种方式是在秦汉魏晋时期,由于造纸术还没有完全应用普及,活字印刷也未曾出现,所以竹简是当时最普遍流行的文字载体。而对竹简进行包装的收容器的材质往往是丝织、麻布或皮,这些都有回收利用的价值,因此这些废旧的口袋可以被收集,然后贩卖,获取一定的经济收益。例如地方的监管部门御史台往往在一年末会囤积大量的口袋,而年终工作结束之后,御史台便会将这些废弃物运到地方市场统一贩卖,从而获得一部分收益来作为他们的年终收入,这样的创收方式并不违背朝廷礼法,称得上是巧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