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致良知”入手,如何去理解王阳明的哲学思想

导语哲学这门学科在普通人的眼中一直都是一门很神秘的学科,在我们现在的认知当中我们知道,关于哲学是在讨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那么,我国古代的哲学家的哲学理论又是什么概念呢?今天我们一起聊一聊明代大哲学家——王阳明的哲学思想。王阳明的哲学思想的由来要说王阳明的哲学思想,肯定要知道关于王阳明哲学思想的由来。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出自《大学》。《大学》这本书本来是指导为师者教书育人之道,孔子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没有忘记告诫其他教学者“修己以安人。”并且在“修己以安人”的基础上,孔子还提出了“三纲”和“八目”为教学者的大纲,对教学者进行规范和教导。
 从“致良知”入手,如何去理解王阳明的哲学思想
文章插图
大学之道,在明在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王阳明也正是在《大学》的基础上,进一步的产生了新的感悟和理解,并且对《大学》进行归纳和总结为三个字:致良知。王阳明一个出生就带有异于常人色彩的人,王阳明出生在一个状元之家,据记载王阳明的母亲怀有十四个月的身孕才有了他,当然这个真不能较真,毕竟古代的落后大家都是知道的。王阳明对于学习非常认真,不管是文学还是军事又或者是理学还有道学,只要是王阳明能够接触的到,他都愿意花心思去研究。十七岁那年,因为偶遇老道士,对道学产生了兴趣,于是王阳明开始细心请教老道士道学而错过了自己的婚礼。十八岁时王阳明对“程朱理学”又产生了兴趣,开始研究朱熹的“格物致知”,于是王阳明开始研究“格物穷竹”的道理。王阳明连续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但是王阳明并没有研究出来什么,反而让他产生了对理学概念的质疑。
 从“致良知”入手,如何去理解王阳明的哲学思想
文章插图
就是王阳明这样契而不舍的精神,让他一旦对某些事物产生兴趣,可以不眠不休的去研究。二十八岁那年,王阳明因为触怒了掌权的宦官,从此断了京城仕途,被贬到贵州做官。来到贵州之后,王阳明发现贵州的教育水平非常的低,为了改变当时的贵州风貌,王阳明开始教化贵州的百姓。作为一个教化者,王阳明肯定要明白孔子的《大学》当中的道理,于是王阳明开始研究《大学》,并且对《大学》产生了新的感悟,从此有了属于自己哲学思想。
 从“致良知”入手,如何去理解王阳明的哲学思想
文章插图
致良知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在王阳明的理解当中,王阳明认为良知是一种“虚”的行为,良知并不是真是存在的,他在于一个人的心中,我们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一个人的“功夫”是真的,能力是真的。这些真实的行为是能表现出来的,一个人如果能把“功夫”这种真实的行为,这种能够表现出来的行为和“虚”的良知结合到一起,这样才是真正的成功。
 从“致良知”入手,如何去理解王阳明的哲学思想
文章插图
在《大学》当中有“物格而后知,知至而后意诚。”《大学》告诉教化者,探究事物的原理和规律才能得到真知,王阳明认为探究事物原理和规律的方法就是不断致良知。而在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当中,致良知的致字是关键。不管是好人还是坏人,在这些人心中,肯定都是存在良知的。唯一不同的是好人把良知表现了出来,坏人把良知藏了起来,那么如何把良知表现出来,而达到去恶从善的目的呢?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致。知之匪艰,行之惟艰知道良知很容易,但是能做到就很难了,致良知在于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思考,达到知行合一,把内心的良知表现在能够表现的“功夫”上,达到去恶从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王阳明认为我们不仅仅要吾日三省,还要把三省所省悟出来的良知结合到行为活动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