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入中医之门第85篇:黄疸病论治( 二 )


迈入中医之门第85篇:黄疸病论治文章插图
2. 太阳表证:太阳系统是人体的表系统 , 如果表系统受邪开合不利 , 也会出现太阳蓄水的情况 , 如果病患身体素来湿气比较严重 , 则很容易出现湿邪郁结在表导致的黄疸 , 具体也分作两种情况:
(1) 太阳系统受邪后膀胱经系统汽化失调 , 水液滞留在身体内 , 口渴和小便不利 , 如果病人身体肠胃长期积湿 , 则湿气很容易入侵到太阳系统 , 造成湿邪和外邪同时作用太阳系统导致身体发黄 , 这时可采用茵陈五苓散的组方 。 组方是茵陈加五苓散(桂枝、白术、茯苓、泽泻、猪苓) , 用茵陈除湿 , 五苓散行气利水 。
(2) 湿邪郁结在太阳表系统 , 造成类似于太阳中风的桂枝汤症 , 临床出现脉浮 , 身体发黄的症状 , 体内脾胃不足积湿 , 可用桂枝汤加黄芪来发汗 , 通过黄芪宣发解表的方式来除湿褪黄 。
3. 少阳枢证:人体的少阳系统处于半表半里 , 对人体水液的从里到外的传递起着“通道”作用 , 同时少阳与厥阴互为表里 , 在五行中都属木 , 如果少阳系统受邪则木的疏导作用会被抑制而导致湿邪聚集在身体内 , 这时可用小柴胡汤疏导少阳 , 湿邪严重时可酌情加栀子和茵陈来祛湿褪黄 。
4. 太阴虚症:当人体的脾胃运化不足时 , 如果再加上饮食不节导致的伤害 , 很容易导致水液运化不足而身体内积攒湿气 , 如果是单纯的湿寒 , 可采用附子理中汤加茯苓的思路来处理 。 如果湿寒又夹杂热邪 , 可在附子理中汤的基础上加茵陈来处理 。
太阴系统是人体气血化生的主要场所 , 如果阴阳失调气血不足 , 也容易产生阳气温煦不足 , 津血不足以外荣皮肤 , 湿气积攒在身体内 , 这种情况可采用小建中汤 , 黄芪建中汤等思路 。
迈入中医之门第85篇:黄疸病论治文章插图
5. 少阴虚症:少阴系统负责调度和处理身体的水液 , 当肾气不足时 , 身体很容易积累湿气而发黄 , 可细分为4种情况:
(1) 单纯的虚寒性湿邪导致的黄疸:可采用真武汤或者附子理中汤加茯苓的思路;
(2) 湿邪郁结化热导致寒热交杂的情况:可采用真武汤加减茵陈的方式来处理;
(3) 肾气虚弱导致水毒郁结在体内化热 , 病人从外观上表现为额头发黑 , 脚发热 , 大便发黑所出现的黑疸 , 这时应首先祛除水毒 , 仲景采用来硝石矾石散的治疗思路 。 组方为在大麦粥的汁液加入硝石和矾石粉来处理 , 其中硝石可软坚祛热 , 肾为水脏 , 硝石可保护湿祛除浊热 , 矾石可祛除水毒和水湿 , 大麦可保护调和肠胃 , 以缓解另外两种药的峻猛之气 。
(4) 慢性肾虚 , 精气不足导致的湿邪积攒在体内并精血亏虚导致的发黄 , 这种情况可采用肾气丸的治疗思路 。
6. 血虚黄疸:我们经常用面黄肌瘦来形容一个人 , 如果病患长期血液亏损 , 阴血不能滋养皮肤 , 则很容易出现皮肤黄而晦暗 。 仲景救急的方法采用了猪膏发煎方 , 组方用加热猪油融化头发的方子来快速滋补人体的阴液 。 猪在五行中属水 , 可滋补人体阴液 , 头发古人称之为“血余” , 是身体气血精华而生 , 可快速补充血液 。
血虚黄疸与《金匮要略》第六篇的虚劳篇提到的机理大致相同 , 在具体的治疗当中应辩证处理 , 乌梅丸、炙甘草汤、小建中汤、肾气丸等都是选择组方 。
迈入中医之门第85篇:黄疸病论治文章插图
7. 痰饮导致的黄疸 。 黄疸病如果被误治后很容易导致湿邪凝结为痰饮 , 这时需要祛痰化浊 , 可采用小半夏(半夏 , 生姜)的加减来处理 。 对于形成严重的顽痰 , 也可采用瓜蒂散的思路来处理 。
8. 毛孔气机宣达不开导致湿热郁结体表的发黄 。 这种情况可根据实际的情况采用麻黄制剂的组合来宣表解郁 , 将湿热之气通过发汗的方式排除到体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