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揭秘|云冈石窟第3窟新发现铭文,可能是工匠私刻留名

如果大家觉得小编的文章不错,请点赞和分享朋友哦如果大家很喜欢小编的文章,欢迎点击关注哦,么么哒,以下是小编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文章。来源 云冈石窟官微文博山西
 发现|揭秘|云冈石窟第3窟新发现铭文,可能是工匠私刻留名
文章插图
▲云冈石窟第三窟造像2019年4月,云冈石窟第3窟危岩体加固工程开始启动。6月14日,笔者在施工现场调研时,在第3窟后室三尊像与窟顶间的崖壁上(图1),发现了六处铭刻文字,其字数不等、大小不一、内容各异、时代不明。从位置和字迹情况看,应为历史上某阶段石窟开凿或修缮后工匠留刻的痕迹。这对于缺少文字记录的云冈石窟来说,显得极为珍贵,在空旷的第3窟内出现铭刻文字真是出人意料,更是一大惊喜。这些铭刻或许对研究第3窟的开凿和历史活动有所帮助。本文试将这几处铭文作一初步探讨,公之于众,就教于方家。
 发现|揭秘|云冈石窟第3窟新发现铭文,可能是工匠私刻留名
文章插图
▲图1 铭文位置示意第3窟是云冈石窟规模最大的洞窟,形制特殊,始凿于北魏,唐、辽、金时代窟前曾有过建筑活动。石窟斩山开凿,东西长约50米,高约27米。洞窟分前后室,前室凸出主立壁,内部一分为二,互不相通, 各有一门两窗,彼此对称,顶部东、西各矗立一座三层方塔,双塔之间的中央位置有一方形窟室,主像为弥勒菩萨。方形窟室与双塔间主壁面有两孔明窗与后室相通。明窗上方崖壁有12个长方形梁孔横成一排, 梁孔向内深入转折向上垂直通顶(图2)。洞窟后室空间广大,平面呈“凹”字形,东西宽约43米,左右有南北向耳洞纵深约15米,地面残留大面积取石痕迹。中部凸出岩柱西侧有一佛二菩萨造像,题材为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造像组合, 学界普遍认为三尊像是初唐时期作品(图3)。
 发现|揭秘|云冈石窟第3窟新发现铭文,可能是工匠私刻留名
文章插图
▲图2 第3窟外景
 发现|揭秘|云冈石窟第3窟新发现铭文,可能是工匠私刻留名
文章插图
▲图3 第3窟三尊造像1993年7至8月,第3窟窟前地面和前室地面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北魏开凿石窟留下的未完工基岩地面(图4);唐代整理的窟前地面及修筑的台基;金代修建的殿堂建筑遗迹的夯土筑基等 [1]。考古结果告诉人们,第3窟开凿于北魏,但是没有最终完成,唐代、金代分别在窟外构筑过建筑物。后室地面开窟取石遗迹、壁面上下空间隔层断续的遗迹, 揭示了石窟开凿的方法和顺序。这一考古发现,荣获了当年的“中国十大考古发现”。
 发现|揭秘|云冈石窟第3窟新发现铭文,可能是工匠私刻留名
文章插图
▲图4 第3窟地面取石遗迹后室柱体西侧的一佛二菩萨三尊像,是具唐代风格的造像。主像高10米。除造像之外还有些施工建筑遗迹,在三像外两侧岩体上有数个纵列方坑遗迹与前壁方坑遗迹对应。有研究者[2]认为:三尊像开凿时,上下空间隔层还在,在上部空间凿完大佛头部后,打开隔层凿大佛下部及两侧菩萨。这些壁面方坑痕迹在上下隔层痕迹之下,因此推测是当下部空间造像时施工脚架所留痕迹。新发现的铭刻文字处于上层空间,在三尊像上方与窟顶间凹凸不平的取石后的自然断面上,这个位置除非施工时有脚架可至,否则是难以到达的。所以可排除游人无聊所为,也非官方敕令,而应该是匠人们对自己辛劳付出的一种印记。其中两处字迹下方有再次剔平石面的凿痕,有打破关系。这几处铭文自东向西分别是:1、“川州张德”(高30、宽7厘米)“德”字下方有向下的凿孔打破了字迹(图5);2、“卫”(繁体字,方17厘米,旁边“亻”形痕迹,似为“卫”字初刻而后弃之笔画)(图6);3、“寺僧法义供 / 弟子马仁优?僧”(幅高50、宽30厘米,每字方约10厘米)(图7);4、“杜虎”(每字方约10厘米)(图8);5、“宋文信”铭刻(每字高约8、宽约6厘米 )(图9);6、“李”字铭刻( 方约21厘米, 三尊像西侧竖向断壁上)(图10)。上述六处铭文中,有两处含有的地名、人名信息的铭刻值得关注:一是“川州张德”。这处铭文最后一字被一向下的凿孔打破,凿孔位置原来是否还有字不得而知。凿孔口径上大下小,内悬挂有打制铁钩,铁钩粗细似今之细钢筋,形状由横、竖弯钩两部分组成,横铁左右向卡在凿孔上口径内,钩柄穿过凿孔下垂约10厘米,并向北弯折,补角约 30度, 钩尾闭环,环口约可穿笔。向上提时, 铁钩卡顿不能抽出。钩环向下延长线在北壁的投影正是主像造型的中线位置,由此推断挂钩应与下方壁面主像有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