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揭秘|云冈石窟第3窟新发现铭文,可能是工匠私刻留名( 三 )


 发现|揭秘|云冈石窟第3窟新发现铭文,可能是工匠私刻留名
文章插图
▲图7寺僧法义云冈历史上北魏有“灵岩寺、通乐寺”,唐代有“僧寺、尼寺”,辽代更是有十所寺庙各具其名,金代复建有“灵岩大阁”,明清有“石佛古寺”。铭文中的寺说的是哪个寺,实难定论。现存的北魏造像铭记里,没有“寺僧”的提法,这种称呼在云冈出现估计是北魏之后才有。铭文中的“寺僧”二字为异体字,在历代书法中像此处“寺”字的写法少见,而“僧”字写法在楷书体和碑刻中多见。“法义”,作为名词,指法度义理,还可指以“法”结义的组织, 类似于以“邑”结成的“邑义”。在北朝后期,以法结义的方式超越了以地区结义的方式,“法义”一词有取代“邑义”一词的倾向,如北魏正光四年 (523) 河南省偃师市《法义三十人造像记》、大魏孝昌三年(527 年)济南历山《法义兄弟一百余人造像记》、北魏永熙三年 (534)《法义兄弟等二百人造像记》、大魏武定二年(544)《王贰郎法义三百人等造像记》等,这些造像记里,“法义”后面的人数就是这个“法义”组织的规模。在此处,“法义”前边有“寺僧”,连起来理解就不是指佛法义理,后边既有“弟子”人名,也就不专指义团组织。笔者认为这里的“法义”指的是僧人的法号。“法”字辈的僧人在云冈比较少见,在第11窟太和七年(483)造像题记旁边引导僧里有“邑师法宗”铭文。还有在北魏孝文时期帮助昙曜在武州山笔录佛经的南朝人刘峻,字孝标,本名法武。在《魏书·释老志》中,法字辈的名僧也不足十人。再查阅明清现存的云冈碑石,也没有法字辈僧人记录。这位铭刻为法义之名的僧人可能原本就是位普普通通的僧人。后一句“苐子”的“苐”是“弟”的异体字,古代同“第”,而“第”又通“弟”。“苐”的写法在隶书和碑刻中有例可寻,云冈北魏造像铭记里“弟子”的写法在早期为“弟”(第20窟西壁),晚期为“苐”(第5-1窟南壁)。“子”字刻于行外旁侧,概表示谦让。“弟子马”后面似有二字合在一起,分开上下是“仁”和“优?”,如果是二字合一的,则难以辨认是何字, 如分开两字就可能指的是马姓的两位弟子。以上异体字用法和个别字的处理方式表现出私刻铭文的随意性。此铭刻上方有一小小的带勾的符号标记,意义不明,疑似定位标志,如果和前述“川州张德”下方的铁挂钩有关,那法义及其弟子可能就是悬挂铁钩并与之扩展作业有关联的人。马姓弟子名字下边的“僧”字如连在一起读,甚不好理解,既是弟子就不便提僧,况前面有寺僧之僧。此处的“僧”如果与前句下边的“供”字联系起来作“供僧”,反倒是很容易理解,意指施舍财物供养僧人。从铭刻字迹上看,“供僧”二字似乎比其他字要粗壮有力,入石更深,并且与上边的字间距要大些。此处铭刻是否有意强调“供僧”两个字的意义?如果寺僧与弟子一起进行供僧活动,并记录于此,是否意味着法义师徒在这里曾经进行过一场有纪念意义的宗教活动?场面或许大,人也或许多。而这个时间,不好确认。有供僧活动,起码有寺庙存在,有众僧存在,或许,寺庙里也有了佛像。在第3窟西明窗东壁,凿进一方龛,龛底呈锅底状,北面开口正对北壁大佛面部,研究者认为这是燃灯用的储油锅[7],油灯光亮透过方孔可以照亮后室的主像。试想,如果前面没有寺庙遮阳,这种照明只在夜晚起作用而白天不需要。可见,石油锅制造之时,窟前必有寺庙建筑,内部阴暗,需要长明灯来照亮窟内,主要是让人看到佛像。而这种设施建设也可算作供僧之举吧。供僧举动有大有小,供奉瓜果香油之类恐怕不值得去书写。所以,法义和他的弟子一定做了件有意义的事,值得纪念,我们今天已无法知晓。
 发现|揭秘|云冈石窟第3窟新发现铭文,可能是工匠私刻留名
文章插图
▲图6 “卫”
 发现|揭秘|云冈石窟第3窟新发现铭文,可能是工匠私刻留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