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揭秘|云冈石窟第3窟新发现铭文,可能是工匠私刻留名( 二 )


 发现|揭秘|云冈石窟第3窟新发现铭文,可能是工匠私刻留名
文章插图
▲图5“川州张德”铭刻中“川州”应为地名,笔者检索史料,查到有关的记载如下:【中京道】川州,长宁军,中,节度。本唐青山州地,太祖弟明王安端置。会同三年,诏为白川州。安端子察割以大逆诛,没入,省曰川州。初隶崇德宫,统和中属文忠王府。统县三:弘理县,统和八年以诸宫提辖司户置。咸康县、宜民县,统和中置。[3]辽朝应历元年 (951年),改白川州设置川州。治所在咸康县 ( 今辽宁省朝阳市东北 )。包括今辽宁省朝阳市、义县北部。金朝大定年间并入懿州,承安年间恢复,治所在宜民县 ( 今辽宁省北票市东北 )。泰和年间并入义州、兴中府。元世祖时恢复。明太祖洪武年间废除川州。[4]由此可知“川州”为辽代中京道所辖州名,属长宁军,级别为中,设节度使。原本唐青山州地盘,辽太祖弟安端设置,辽太宗会同三年(940) 赐名“白川州”。安端的儿子因大逆罪处死后,应历元年(951)白川州被官府没收并省称为“川州”。初属辽圣宗太后崇德宫帐,统和(为辽圣宗的年号,983年-1012年)中归属大丞相、晋国王韩德让(耶律隆运,谥号文忠)府。统辖三县。金代废,元初复置,明洪武年间又废。“中京道,辽统和二十五年 (1007年 ) 置,治所在中京大定府 ( 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南大明城 ),辖境东至今辽宁锦州市、义县,北至今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南至今河北秦皇岛市及其西北长城一线,西有今河北滦河流域。金初改置中京路。”[5] 由上可知“中京道”之名称使用约一百余年,没有“川州”之名称使用时间长。铭文中张德来自辽代中京川州地区,应该属实。其名字出现在造像上方开窟取石的崖壁上,可以说他只是来西京大同做苦力的工匠之一。处于辽宋边境的佛国圣地云冈石窟,除上述来自辽都的人,也有来自北宋地区的人。笔者于2009年在云冈石窟第2窟明窗西侧“云深处”题刻字后,曾发现有“贝州得一之章”方形篆书印章铭刻,这方印章居于铭刻石面中央上方,周围草书文字,颇有书画味道。经查史料,“贝州”北周始置,后来清河郡、贝州两名反复更替,于北宋庆历八年也就是辽重熙十七年(1048)以后改称“恩州”。可见,“贝州”铭刻出现的时间早于《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6](以下简称《金碑》)所记“辽重熙十八年(1049),母后再修”的时间。“川州、贝州”等辽宋时代州名在石窟的出现,是南来北往的人士在石窟活动的见证。第1、2窟前考古出土实物中,有多款识的北宋钱币出现,年代多属辽宋和好之后,跨度长达百年。历史上自979年起宋朝北伐,至1004年宋辽订立澶渊之盟,经过二十五年的战争后,宋辽缔结盟约, 燕云地区领地争端得以缓和,云冈峪边地交通得以改善。辽金时代国主佞佛,云冈石窟曾进行过较大规模的修缮,据《金碑》记载:辽重熙十八年(1049),母后再修;天庆十年(1120),赐大字额;咸雍五年(1069),禁山樵木、又差军巡守;寿昌五年(1099),委转运使提点;清宁六年(1060),又委转运使兼修。金天会二年(1124)改拨河道,皇统三年至六年(1143-1146),重修灵岩大阁九楹、门楼四所等。由以上记载可知,辽代官方对石窟修缮、关注长达半世纪,接近北魏开凿石窟的时间长度。金代改拨河道属官军行为,而皇统年间的修缮则属民间行为,王禀慧住持并化缘,费钱两千万。今天,我们从云冈石窟数次考古发掘情况看,窟前有多处辽金建筑遗迹,甚至向西在十里河对岸的鲁班窑也发现大规模辽代建筑。窟顶东、西有辽代寺院遗址、铸造场地。可见辽代在云冈进行过大规模的建设。而留下的字迹只有第13窟南壁一方小小的契丹官员家属修像记,其文字细小,刻在北魏佛座前原来预留的铭石面上,反映出民间修像者对佛像的敬畏。上述“川州、贝州”等地名,同样细小隐蔽,同样显得稀有而珍贵。二是“寺僧法义供 / 弟子马仁优?僧”。这处铭文位置在上述“川州张德”西侧,刻字兼隶楷之形。相对于其他几处单独姓名,这算是个二人(含)以上师徒小团队。“寺僧”二字点明, 这处铭文出自本寺僧人。“寺”字有两个含义,一指官署名,如大鸿胪寺等;二指佛教庙宇名, 如白马寺等,这里的“寺”字笔者理解属于后一种,说明这时的武州山石窟前,至少第3窟前存在有寺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