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子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看子产的滔滔宏论,如何逆境翻盘( 二 )


所以子产说,陈国的行为太无耻,简直就侮辱了当年周天子下嫁给他们的长女“太姬”,所以顺天应命,不打穿都不行!
发动战争的原因还真是无懈可击,有理有据,有德有功。
 滔滔|子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看子产的滔滔宏论,如何逆境翻盘
文章插图
但是晋国士大夫也不好糊弄,就转而问其他:
晋人曰:“何故侵小?”对曰:“先”王之命,唯罪所在,各致其辟。且昔天子之地一圻,列国一同,自是以衰。今大国多数圻矣!若无侵小,何以至焉?”
你郑国比陈国实力强太多,怎么好意思以大欺小?这在当时也是受鄙视的战争格式——因为不公平。子产怎么回答的呢?“先王之命,唯罪所在,各致其辟。”先王,这里应该是指晋、郑、陈共同的王,自然就是周天子了。先王说的,只要犯了罪,就必须受到相应的惩罚——咱们先不说大小,难道小国家犯错就不追究了吗?既用周天子下压,又讲究逻辑辩证。子产的思路极其清晰,然后再干脆推翻“以大欺小”,这本来就不合理,而且你们都在干,凭什么指责我呢?
“且昔天子之地一圻,列国一同,自是以衰。今大国多数圻矣!若无侵小,何以至焉?”原来天子的领地不过千里,诸侯国的领地不过百里,可如今你们这些大国,占地何止数百里?你们的土地是长出来的?不吞并小国家,这不开玩笑嘛。
 滔滔|子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看子产的滔滔宏论,如何逆境翻盘
文章插图
晋国大夫哑口无言,只好又转移火力,攻击他不知礼数,军装朝见:
晋人曰:“何故戎服?”对曰:“我先君武、庄,为平、桓卿士。城濮之役,文公布命,曰:‘各复旧职!’命我文公戎服辅王,以授楚捷,不敢废王命故也。”
子产在前面用周天子之名推翻“以大欺小”之论,而在应对“戎服将事”这个诘问上,就搬出晋文公来。晋文公重耳,就是发明寒食节的那位,流楚二十年,在城濮之役中,信守对楚的承诺,“退避三舍”,然后一战而定中原。而当时郑国先君武公、庄公是周平王、周桓王的卿士。城濮这一战役后,晋文公发布命令,“各人恢复原来的职务。”命令郑文公穿军服辅佐天子,以接受楚国俘虏献给天子,现在子产穿着军服,就是效法当年郑文公。
 滔滔|子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看子产的滔滔宏论,如何逆境翻盘
文章插图
这是晋文公的命令,戎装越级献礼,看上去和当年的情形差不多,又隐隐中有把晋国国君当做周天子的吹捧意味。这一番话说出来,头头是道,无懈可击。
士庄伯不能诘,复于赵文子。文子曰:“其辞顺,犯顺不祥。”乃受之。
士庄伯已经不能再质问,于是向赵文子回复。赵文子说:“他的言辞顺理成章,违背了情理不吉利。”于是就接受郑国奉献的战利品,也就是实际上默认了郑国对陈国的入侵行动是师出有名,合理合法的行动。
子产的这一番宏论,不但条理清晰,言出有据,同时巧妙地使用了周天子、晋文公这些更加上一层的领导的旧事、成典,完美地化解了晋国对他们的追责,将原本要承受的罪过轻轻松松消灭于无形之中。
 滔滔|子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看子产的滔滔宏论,如何逆境翻盘
文章插图
冬十月,子展相郑伯如晋,拜陈之功。子西复伐陈,陈及郑平。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慎辞也!”
就在这年冬天,子展陪郑国君入晋,感谢晋国对军事行动的谅解。而子西又一次讨伐陈国,签订协议,终于和平,或者说降服了陈国。
孔子是在这种情况下,对子产的“言之有文”发表了评价,认为子产的这一次答辩是“言之有文,行而远之”的典范。
而这个“文”,其实在这里,更多的是指有条理、有道理的意思,与我们今天理解的有文采、有修辞其实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