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子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看子产的滔滔宏论,如何逆境翻盘


 滔滔|子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看子产的滔滔宏论,如何逆境翻盘
文章插图
从字面来讲,“言”就是“说话”,“文”是记录,记载,书写。那么这句话是不是说咱们在这聊诗词歌赋,人生理想,如果不写下来,也就“行之不远”——没办法流传出去或者说流传下去呢?
当然不是这个意思。“文”是“文饰”的意思,是从“纹”而来,用在“言”上,就是装饰、修辞的意思。所以我们称古文为“文言文”,第一个“文”是“文饰”,第二个“文”才是文字、文章。所以“文言文”实际上是“用修辞饰过的语言写的文章”的意思,是和“白话”相对应的一种文本文体。就好像今天咱们说话和讲话稿之间的区别,适用于不同的场合。
所以“言之无文,行之不远”现在普遍的理解是用“言”代替文章,意思是“写的文章如果没有文采,那么也就得不到大家的喜欢”——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
不过这句话背后是一小段春秋争霸史。
 滔滔|子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看子产的滔滔宏论,如何逆境翻盘
文章插图
这句话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滔滔|子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看子产的滔滔宏论,如何逆境翻盘】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慎辞也!”
孔子引用了《志》上面说的“言以足志,文以足言”,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咱们说话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我们的想法,而进行调整、修饰是让我们说出来的话语更清晰有条理、更具有说服力。
随后孔子继续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你说都不说,谁知道你想的什么呢?你说话结结巴巴、颠三倒四,又如何能说服其他人呢?
为什么孔子会发这种感叹?那是有原因的:“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慎辞也!”
晋国是老大,郑国入侵陈国,是文辞的功劳。所以我们一定要谨慎言辞!
 滔滔|子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看子产的滔滔宏论,如何逆境翻盘
文章插图
这里面有一段春秋争霸的小恩怨。而在这一章“襄公二十五年”里,实际上详细记叙了前因后果:
郑子产献捷于晋,戎服将事。
晋国在晋献公时期崛起,“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晋文公继位后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国,一战而称霸中原。当时共推晋为盟主,其他小国都臣服。所以有“晋为伯”的说法,“伯”就是老大。而郑国、陈国都是周朝分封的小国家,当时都归附晋国。
也正因为如此,在晋国看来,小弟之间是不应该互相攻击的。而子产虽然在攻击陈国后将大量战利品(国器)献给大哥(晋国),但是身着戎装,于礼仪上显得不恭敬,有些让人怀疑他是防备着晋国要为陈国做主对付自己的意思。
晋国当然觉得不恭了,虽然于自己是得利的一方,但是于礼仪、于公义,肯定需要指责子产,问罪于郑国。
 滔滔|子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看子产的滔滔宏论,如何逆境翻盘
文章插图
而孔子说的“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就展现在子产的对答之中。
晋人问陈之罪,对曰:“昔虞阏父为周陶正,以服事我先王。我先王赖其利器用也,……今陈忘周之大德,蔑我大惠,弃我姻亲,介恃楚众,以凭陵我敝邑,不可亿逞。我是以有往年之告。未获成命,则有我东门之役。当陈隧者,井堙木刊。敝邑大惧不竟,而耻大姬。天诱其衷,启敝邑之心。陈知其罪,授手于我。用敢献功!”
这一大段是陈述郑国为何要发动对陈战争。
一是因为陈国忘恩负义,联合其他国家发动灭郑的“东门之役”。这是报仇,在讲究“有仇必报”的时代,这是正当的,为自己的攻击行动找到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
第二,为何要攻入陈国,夺陈国国器,那是因为陈国太可恶了。在当时,打仗是明明白白,你来我往,以实力说话,不赶尽杀绝,为君子之风,使用极端恶劣手段是被鄙视的。而陈国在东门之役中,“井堙木刊”,把树都砍了,把井都填了,这是要灭绝民生的手段,是坚壁清野、危害百姓的行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