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肺癌日:肺癌的高危人群要注重“早筛早检”!

11月17日是国际肺癌日 , 肺癌在早期有哪些蛛丝马迹?如何有效地进行预防呢?
【国际肺癌日:肺癌的高危人群要注重“早筛早检”!】专家介绍 , 临床上常说的肺癌是指原发于支气管及肺泡的恶性肿瘤 , 又称为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 根据病理类型 , 临床上把肺癌分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小细胞肺癌(SCLC)两大类 , 前者包括鳞癌、腺癌、大细胞癌等常见类型 。 肺癌的类型不同 , 肿瘤特点也会不同 , 所选择的治疗方案也会不同 。
肺癌常见的症状:
1.咳嗽 , 多为刺激性干咳 , 无痰或少许白色黏液痰 。 一般止咳药难以控制 , 是最常见的肺癌首发症状 。
2.痰中带血 , 严重的可出现大咯血 。
3.胸闷、胸痛 , 早期可轻微 , 若病情进展 , 癌肿侵犯到了胸膜、胸壁 , 可有持续疼痛 。
4.发热 , 多是阻塞性肺炎引起 , 常发在下午和晚间 , 一般在38℃左右 。
5.呼吸困难 。 还有一些晚期肺癌转移到淋巴结压迫到一些神经引起声音嘶哑、颜面部水肿等 。
注意:不能单纯的以这些症状来判断或者去诊断病情 。
研究显示以下人群容易发生肺癌:
1.长期主动或被动吸烟者 。
2.职业暴露者 , 长期接触工业污染铀、镭、石棉等物质 。
3.既往罹患头颈部肿瘤或罹患吸烟相关癌症的患者 。
4.一级亲属(父母、兄妹)得过肺癌的人 。
5.患有肺结核、慢阻肺等慢性肺部疾病患者 。
6.长期在空气污染区域 , 特别是密闭的污染空间(包括厨房内)活动的人 。
以上人群也被称为肺癌的高危人群 。
肺癌诊断的金标准是通过组织病理或细胞学方法证实 , 通常是通过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肺穿刺、纵膈镜等手段实现 。 肿瘤标记物不能作为诊断依据 , 但是可以作为诊断与病情变化的参考 。
影像学(包括X线、CT、PET/CT检查等)发现的异常都要通过组织病理或细胞学进一步明确诊断 , 但影像学的结果对于诊断、治疗、预后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
基因检测已经是肺癌检查的常规手段 , 目前国内比较先进的检测技术是二代基因测序 , 主要是对肺癌的驱动基因进行检测 。 不同人会有不同的驱动基因突变 , 在我国约有60%以上的肺癌患者身上可以找到“驱动基因” 。 常见的有EGFR、ALK、MET、ROS1等 , 这些基因与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的关系密切 。
目前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有手术治疗、放射治疗(放疗)、化学治疗(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 。 一般而言 , 非小细胞肺癌采取包括手术在内的多学科综合治疗 , 小细胞肺癌则采取放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
近年来 , 免疫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发展迅速 , 使得部分晚期肺癌获得长期生存 。 (总台央视采访人员 吴睿 魏琳玲 董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