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他们|在“碎金文丛”现代学术的原点回望:民国北京的学林碎影

那是一个狂风呼号的下午,我冒着寒冷到他的住所去,与我工作家所形成对角的一个地方。他的住所是一个很宽阔的院宇,一所中西合式的房屋,配着许多小房,是很好的住处。我进门后,好像入了图书馆的书库,全屋充满了书橱,使我想起了他说“我是书堆里的人”的话。
 对他们|在“碎金文丛”现代学术的原点回望:民国北京的学林碎影
文章插图
85年前,也是一个冬天,一个25岁的年轻采访人员,敲开了一位学者的家门。此行的目的,是作为《世界日报》“学人访问记”的专栏采访人员,采访著名历史学家陈垣先生。他对眼前这位历史学家的印象是:“他说话的态度总是很谦恭的,有时是关于学术方面问题,更是自谦地谈论着,而且有的问题,他也很愤慨,他的热血并没有因为年岁的关系而有所消退。”
这是“学人访问记”系列中的一篇。这一系列访问记,最早刊发于1935年的《世界日报》,抗战胜利后接续出版,前后连载了400余天。这是对中国现代学术的一次深入访谈,也是对当时北京学人群体一次广泛的社会调查。其可贵之处,是透过一位民国报人之眼,借助其生动而不避琐细的记录,为我们还原了那个时代顶尖学人的鲜活身影。
这一系列访问记刊登之后,虽在当时颇受欢迎,但也终归湮没在浩瀚的旧报刊之中,静默于馆藏深处,鲜有人提及。直到85年之后的今天,经由一位名叫张雷的研究者整理录入,以《北平学人访问记》之名出版,才重新引起读书人的关注。
 对他们|在“碎金文丛”现代学术的原点回望:民国北京的学林碎影
文章插图
《北平学人访问记》位列2020年商务印书馆所评“十大好书”之首。
入宅采访
走近那片璀璨星空
在现代学术逐渐经典化的今天,民国学人被尊奉为“大师”的同时,也日渐隐身于各自留下的名著之后。他们天分极高,又得风气之先,仿佛天时地利人和具备,一切皆得之自然。不过,这在某种意义上,或许是后来者的一种“成见”。我们习见了对他们的高山仰止,也耳熟于那一代人的学林传奇,然若想深入探究他们的学问所由,可能需要借助更多资料,对他们的履迹与所处的情境做更多了解。从这个视角来看,《北平学人访问记》提供了许多丰富而珍贵的细节。
“访问记”的主体部分,是由一位名为贺逸文的采访人员完成的,他是《世界日报》的掌舵人成舍我的一员得力干将。“访问记”一共采访了69位学者,文理兼顾,既有如顾颉刚、沈从文、冯友兰、陈垣、钱玄同等人文学者,也有如曾昭抡、秉志、胡先骕等科学家,皆为一时之选。
 对他们|在“碎金文丛”现代学术的原点回望:民国北京的学林碎影
文章插图
“学人访问记”之《文字学专家钱玄同》
访谈由采访者登门拜访,与诸位先生详细面谈。一般先从学者的身世背景、求学经历谈起,然后再切入学者的研究兴趣与关注问题,最后谈及未来的工作和研究计划。由一篇访谈,呈现一位学者的林林总总与方方面面,又由这一系列访谈,勾画出一个欣欣向荣而各美其美的学术生态。
关于现代学人的人生叙述,无论是其本人的自述,还是后人的评传,其实已有不少,但这部访问记仍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文本。它由采访者和被采访者共同完成,因而天然带着采访者的视角,记录下了许多对于学人的观察、描述甚至是揣摩。
贺逸文是一位很自信的采访者,他从不隐身于采访之中,在访问记的起首,往往附有一长段类似采访手记的陈述,记录下他为找到学人府宅在街巷中的辗转寻觅,敲门而入后所见的院落景致,登堂入室时所见的家具陈设,乃至墙上的照片和书架上的书籍等等细节。他常常以第一视角铺展叙述,将所见所感仔细记录下来,令读者读来如同亲临其境。譬如他笔下的“苦雨斋”是这般情致:
西边屋里挂着充满了雨气的“苦雨斋”横幅,便是驰名文坛的苦雨斋。斋房共是三间,藏满了中文、日文及西文书籍。这里也有西式沙发桌椅,所以我想许是周氏的书房兼客厅,不过这里的清静幽闲,同几净窗明的境地,很可以使人留恋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