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兼性思维与文化基因

作者:李建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文化元典关键词研究”首席专家 , 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文学院教授)
关于“文化基因”的思考可以有不同的角度:考古学的 , 人类学的 , 遗传学的 , 历史学的 , 语言学的 , 等等 。笔者尝试从历史语义学的角度切入 , 通过对几个文化关键词的“说文解字” , 探讨中国人的“兼性思维”与中华文化基因的内在关联 。
先从“兼”这个关键词说起 。古代中国是农耕文明 , 对汉语关键词作知识考古学研究 , 常常可以从某一个字或词的词根性追问中 , 找到它的农耕文明源头 , 比如“兼”这个字就在《说文解字·禾部》中释义为手持双禾:“兼 , 并也 。从又 , 持秝 。兼 , 持二禾;秉 , 持一禾 。”《说文解字·又部》说得更明白:“手持一禾为秉 , 手持两禾为兼 。”“兼”与“同”“容”“包”“怀”等字同义 。关于《孟子·滕文公下》“周公兼夷狄” , 焦循正义称:“兼、同、容三字义同 。故杨倞注以‘兼术’为‘兼容之法’ 。君子之容物 , 亦犹天子之同徐方 。《广雅·释诂》云:‘兼 , 同也 。’本诸此 。容之义为包 , 包之义为怀 。”“兼”又与“通”同义 。《管子·五行》说:“天子出令……命行人修春秋之礼于天下诸侯 , 通天下 , 遇者兼和” , 集校引张佩纶云:“兼 , 通也 。”“兼”还与“三”同义 。《文选·鲍照〈还都道中作〉》有“俄思甚兼秋” , 李善注:“兼犹三也 。”老子《道德经》有“一生二 , 二生三 , 三生万物” , “二”为阴阳 , “三”则是阴阳兼和之态 , 故“三生万物”亦可理解为“兼和生万物” 。概言之 , “兼”有兼和、和同、兼容、包容、怀柔、会通诸义 。
诸子百家|兼性思维与文化基因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兼”字
持双禾者为“兼” , 持单禾者为“秉” 。“手持两禾”者 , 兼和包容 , 会通适变;“手持一禾”者 , 固守一端 , 偏于一方 。上古文明史之嬗变是“兼”在前而“秉”在后 , 堪称最简上古文明史的《庄子·天下篇》对此有生动的叙述 , 《天下篇》所勾勒的上古文明史的基本线索就是“道术”裂变为“方术”:前者为“兼” , 后者为“秉” 。
何为“道术”?《天下篇》说:“古之人其备乎!配神明 , 醇天地 , 育万物 , 和天下 , 泽及百姓 , 明于本数 , 系于末度 , 六通四辟 , 小大精粗 , 其运无乎不在 。”这是本源也是本原意义上的“兼” , 所以冠名为“道” 。“其备乎”者 , 六通四辟(“六通”为四方上下之空间通达 , “四辟”为春夏秋冬之时间顺畅) , 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 。《天下篇》所描述的“道术” , 是上古时代的兼性思维 , 是对中华文化基因之主体思维方式的“释名以彰义” 。
“道术”在前 , “方术”在后 。《天下篇》接着说:“天下大乱 , 贤圣不明 , 道德不一 , 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 。……不该不遍 , 一曲之士也 。”“兼”慢慢蜕变为“秉” , “道术”慢慢蜕变为“方术” 。何为“方术”?“方术”与“道术”相对 , 偏于“一察”“一得”“一曲”和“一端” , 秉持一端而不见全体 , 自好一察而以为全有 。如果说“道术”是“兼性思维” , 那么“方术”则为“端性思维”或者说是“单向性思维” 。所以《天下篇》认为从“道术”向“方术”的蜕变是一件不幸的事 , 一件令人悲哀的事:“悲夫 , 百家往而不反(返) , 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 , 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 , 道术将为天下裂 。”可见“兼性思维”作为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 , 到了庄子那个时代发生蜕变 。《天下篇》的作者要找回“兼性” , 要返回“道术”也就是“兼性思维” 。
为什么说兼性思维是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作为文化基因的兼性思维 , 其特征何在?探究兼性思维与文化基因之关联有何现实意义?回答这些问题 , 依然要借助对文化关键词的诠解与阐释 。下面着重分析三个关键词:说“文”以察思维主体之兼性 , 谈“天”以辨思维对象之兼性 , 疏“通”以明思维过程之兼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