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为什么我们供养了僧人,还得感谢僧人?

为什么我们供养了僧人,还得感谢僧人?
僧人又叫福田僧,供僧又叫种福田。就犹如我们有种子,但没有田地可种,就没有粮食吃,我们施舍的善根犹如种子,而弘法利生的僧人,就是我们播种善根的福田。他们能把我们有限的福报,变为无限的福海。
可是,现在世间有些人对供养僧众有很多知见上的误区,或者有些人虽然对寺院或僧众做了一些供养,后却产生很大的傲慢心等不净念头,很容易种下恶业。
施主所思若不净,虽行善法亦罪恶
昔裴休丞相,送子出家,子是翰林,拜沩山佑祖,名法海,训以《警策箴》云:“衣食难,非容易,何必千般求细腻。清斋薄粥但寻常,粗布麻衣随分际……别人睡时你休睡,三更宿尽五更初,好向释迦金殿内。”
沩山老人要他每天挑水供养大众。有一天,他挑水挑得太累了,心里说,和尚吃水翰林挑,纵然吃了也难消。
回来时,沩山老人问他:“你今天说什么话?”
法海答曰:“没有说什么。”
后来沩山老人揭穿他心里的话,并说:“老僧打一坐,能消万担粮!”
《楼房经》中说:“若对僧众供养一粒诃子、一勺饮食,未来生中决定不逢疾疫、饥馑、刀兵三大灾劫。”所以,如果我们遇到真一辈子出家修行的比丘僧,真诚供养衣食住行,如此便不会生逢恶劫,这在佛经中均有记载。
施者才应感谢——僧众要是感谢我们,我们就求不到福了。
在憨山大师少年的时候,有次他在家门口偶然看见几位行脚僧,肩挑着瓢笠等什物,远远地走来,便跑去问母亲:“他们是什么人呀?”
“那些是行脚的挂搭僧。”
他听了暗自高兴,又到门外去看,见行脚僧来到树下,把担物放在树边,然后向他母亲问讯化斋,母亲忙着去烹茶烧饭,对僧众非常恭敬。
行脚僧吃过斋饭后,挑起担物,举起一只手向他母亲致谢,母亲见了急忙避开,恭敬地对僧众说:“勿谢!”僧众便径直上路去了。
当行脚僧去远后,他不解地问母亲:“僧众如何如此无礼,吃了斋饭也不说一句感谢的话?”
“僧众要是感谢我们,我们就求不到福了。”母亲解释说。
听了母亲的话,他心里暗自想:“这样看来,僧众的确是人间最高尚最伟大的人了!”从这以后,便时刻发心想出家修行。
在《经典禅语》中的公案:日本的诚拙禅师住持镰仓圆觉寺期间,法席大盛,因此需要资金扩建经堂。江户的富商梅津听说此事,便决定捐献五百两黄金。
一天,他亲自带着这笔捐款送到诚拙禅师的手里,禅师接过钱,随口说道:“好罢,我收下了。”
梅津对大师这种态度十分不满。三两黄金足够一个人过一年舒服日子,而他捐的是五百两黄金,却连一个“谢”字也没有得到。
梅津于是暗示说:“大师,那只袋里装的是五百两黄金啊!”
诚拙依旧平淡地回答:“数字你已经对我说过了。”
梅津被禅师的平淡激恼了,愤愤地说:“大师!即使我是个富翁,五百两黄金对我来说也不是个小数目呀!”
诚拙禅师听后淡淡一笑,问:“梅津先生,因此你要我向你致谢是吗?”
梅津脱口而出:“那当然了。”
大师不由得板起面孔,说:“我为什么应该感谢?施者才应该感谢!”
这绝对不是摆架子!
母亲|为什么我们供养了僧人,还得感谢僧人?】唐太宗问玄奘大师:“我想供僧,但听说许多僧人无有修行,应当如何?”
大师开示说:“昆山有玉,但是混杂泥沙;丽水产金,岂能没有瓦砾?土木雕成的罗汉,敬奉就能培福;铜铁铸成的佛像,毁坏则会造罪;泥龙虽不能降雨,但祈雨必须祈祷泥龙;凡僧虽不能降福,但修福必须恭敬凡僧。”
唐太宗听后恍然大悟说:“我从今以后即使见到小沙弥,也应如同见佛一般。”
南北朝的僧稠大师,有一天,齐国的文宣帝特地来拜访他,他却坐着不肯到门外迎接,弟子们就对他说:“今天来的是皇帝,请师父屈驾到门外去迎接一下吧!”僧稠大师仍然坐着,连动都不动一下,齐文宣帝并不因此而责怪僧稠大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