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冕服穿着对应身份及种类
文章插图
冕冠(山东邹城明鲁荒王朱檀墓出土)
文章插图
清代龙袍上的十二章纹
汉代是礼仪服装制度化的起始点,十八种冠帽和佩绶标识了穿着者的身份和等级。到了唐代,服色制度取代了冠帽识别方式。此时的服装分成两类:一类是继承了中原文明传统的汉式冠冕衣裳,用作祭服、朝服和较朝服更简化的公服;另一类则吸取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特点,使用便捷、实用的幞头、圆领缺骻袍和乌皮靴,用作平日的常服。隋唐以后,公服和常服也纳入了服饰制度的范围。汉族传统服制和吸收游牧民族服饰部分特点的“双轨制”,适应了传统社会礼仪等级制度和日常实用的需要。
文章插图
头戴长冠的彩绘木俑(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
文章插图
明代《三才图会》中汉代部分冠帽式样
文章插图
汉代进贤冠示意图(贾玺增绘制)
明代官服开创“补子”制度,以“禽、兽”纹样识别身份。直至清代,服饰的礼仪制度达到缜密繁缛的程度。可以说,中国古代服饰礼仪制度,将处于社会中的人井然有序地安置在由冕旒、纹章、绶带等制度交织而成的礼仪等级中。人们根据自己的身份和穿用的场合选择对应的服饰。服装表现了在中国古代等级社会中,人们之间相互协调与制约的复杂关系,体现了中国古人升降周旋、揖让进退与“唯礼是尚”的高度智慧和理想追求。
【明】吕文英、吕纪《竹园寿集图》(局部)
文章插图
身穿常服的明代书法家沈度像
文章插图
明代平翅乌纱帽(山东曲阜孔府藏)
文章插图
明代云鹤红罗圆领袍
中国是丝绸的发源地,丝绸的输出与传播,为中华文明赢得了世界声誉。通过车马人力开辟的“丝绸之路”,在交通极不发达的古代世界堪称奇迹。依附于纺织材料的是刺绣技艺。原始社会时,人们用文身、文面等方式装饰自身,后人则用针线反复穿绕面料形成精巧绚丽的纹样。在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弓魚(左弓右魚合文)伯墓发现了锁绣辫子股刺绣残痕。至战国时,刺绣工艺日趋完善,湖南江陵马山1号楚墓出土了很多有满地刺绣的精美纺织品和服装。制作成匹满地花纹的绣品,不仅需要长年累月的技艺积淀,而且需要极高的艺术悟性和创作毅力。至汉代,刺绣技艺开始融入艺术图案。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西汉墓出土纹样题材以变体云纹为主,也有由龙头、凤头与变体云纹连成一体的云中龙、凤,还有变体燕子纹、植物纹、茱萸纹、几何方棋纹等。
文章插图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烟色绢地信期绣残片
从文献记载和物质文化遗存中可以看到,自新石器时期以来,古代中国和域外在各历史阶段都有着广泛的交流。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是以中原地区汉民族服饰为主体,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不断吸收北方民族服饰的形式补充融合而来的。交领与圆领、衿带与纽扣、深衣与缺骻袍、冕旒与幞头、大带与銙带、舄与乌皮靴……正是这些分别隶属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服饰特征相容并蓄、交相使用,才成就了辉煌、璀璨的中国古代服饰文明,这也为揭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技术和各民族间的交流史,提供了详实而宝贵的资料。
推荐阅读
- 周深:一曲《画绢》穿越古今寄相思
- 虽然名字上带“瓷”,工艺用的是珐琅彩,但它还真不是瓷器
- 「中央媒体看甘肃」指甲油的新用途!练就鲜艳迷人的敦煌彩绘工艺盘
- 复合镜的特种工艺
- 浙江杭州天工艺苑将被整体拍卖,起拍价8亿多
- 雕刻工艺 后继有人
- 江永县夏层铺镇中心幼儿园:亲子手工绘画 传承手工艺术
- 借鉴剪纸制造工艺可替代三维打印
- 搭档之家 变废为宝的树皮画工艺品
- 传承藏文化,让生命觉醒,赞普工艺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