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过时君未赏,空媚幽林前”——刘长卿的《晚桃》,为谁而作?


 科举|“过时君未赏,空媚幽林前”——刘长卿的《晚桃》,为谁而作?
文章插图
《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晚桃》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吗,怎么理解?
《晚桃》是刘长卿的八首组诗中的一首。看标题我们就知道,这八首诗都是他写给礼部李侍郎的。而内容,大标题是“杂咏”,那就是看到什么写什么,写的标的都是日常所见的杂物,也就是随感。
礼部李侍郎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要听你刘长卿的生活随感呢?
这位李侍郎有可能成为刘长卿的贵人,因为在当时科举考试是礼部主试。我们知道隋唐之前,两汉魏晋南北朝,一直是门阀政治,到了初唐和武周时期,科举制度才逐渐打开天下文人的上升渠道。
即便是高考制度、公务员考试制度极其严密的今天,徇私舞弊、走关系、拼爹的事件还是层出不穷,更不要提还在门阀政治余威笼罩下的科举新生阶段。
在当时除了出身限定不能参加科举之外,就算是身家清白,拥有科举的资格,如果没有有影响力的人推荐,同样无法出人头地。
 科举|“过时君未赏,空媚幽林前”——刘长卿的《晚桃》,为谁而作?
文章插图
所以当时干谒、投卷之风是公开的,盛行的。你一个文人,要让达官贵人举荐你,必然要展示自己的文采魅力,要让人觉得你确实可以为朝廷所用,才会真正举荐你。要知道如果举荐的是庸才,出了问题举荐人也要负连带责任的。
所以不论怎么广开生路,科举依旧是名流贵族、高级士人阶级发展自己实力,发展裙带力量,收取门生,党同伐异的工具。
天下是皇帝的,政权是高级士人的。所以最高级别的考试录取,也只是叫做“进士”——你不过进到了“士”的阶层,拥有了管理国家的资格,但还要经过吏部考试,选拔,才能出任官职。
唐代文人在考试之前、之后,到处周游干谒是大多数文人的进身路径,不管是出身名门的王维,还是商贾之家没有资格科举的李白,都是遍谒名士,满江撒网。
王维因为走了玉真公主的门路,在那一届科举中顶替了张九龄弟弟的状元名额——这就是很明显的关系和学问的权衡——当然王维的才华确实是高的,也才让旁的人不能嚼舌根。
 科举|“过时君未赏,空媚幽林前”——刘长卿的《晚桃》,为谁而作?
文章插图
而李白因为出身低微,同时举止轻浮,虽然游遍天下,拜遍名士,虽然大家都认可他的诗才,但估计都觉得他不善官场——眼光都是准的。所以并没有谁真正推荐他,最后还是靠了道士吴筠和玉真公主,才被玄宗召见,当了个文艺兵。
要不然他哪来机会写“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
干谒和投卷在当时是不亚于科举,甚至比科举来得更快的出头方式。
刘长卿是天宝年间进士及第,自然是科举出身,不过考前、考后的投卷行为是少不了的,这是要为自己的官场拓展关系,还是在考前和李侍郎打招呼呢,在诗里面看不大出来。
因为没有出头,和进士及第后没有被吏部选拔的心情其实是一样的,都是感觉自己怀才不遇,不过如果只就礼部的职能考虑,这八首诗应该是在科举之前投卷给李侍郎,让考官对自己先留下个好印象,不至于应考时人家毫无印象,看了卷子就扔了。
 科举|“过时君未赏,空媚幽林前”——刘长卿的《晚桃》,为谁而作?
文章插图
如果是考前投卷的话,而且正是这次科考进士及第的话,那证明这几首诗效果显著。
所以这当然是托物言志的诗,整组诗都是,都是为了表达自己随时准备着为国家、朝廷做贡献,只是缺乏一个机会的积极状态和不能出头的苦闷心态。
这八首诗分别是写《晚桃》、《疲马》、《幽琴》、《春镜》、《古剑》、《旧井》、《白鹭》、《寒釭》,从题目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些物件都附带了个人感情色彩,而这所有作品都是一个目的,体现出这些物件的不当时,内容不同,所要抒发的感情是一样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