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忘掉武侠影视和小说,告诉你最真实,完整的少林寺千年历史( 四 )


 少林寺|忘掉武侠影视和小说,告诉你最真实,完整的少林寺千年历史
文章插图
明后期的天启年间,明廷时常征调少林僧兵,明廷官员也不时来寺检阅督导,如天启四年(1624)冬,河南巡抚程绍至少林寺检阅僧兵练武,并写下《少林观武》进行鼓励,而明末的崇祯年间明军腐朽不堪,战斗力低下更为突出。有鉴于此,崇祯年间的兵部尚书杨昌嗣在统兵征讨山西、河南、湖广等地的农民军时,亦曾让少林武僧随军训练士兵。
明人程宗猷就是一位身怀少林绝技的徽商。程宗猷,字冲斗,青年时期,“祖付三千”命其出外经商,然冲斗却携带钱财来到河南嵩山少林寺学习武艺,习武十多年,其武艺尤其是少林棍法臻于出神入化。后随父挟重资到北京经商途中遇到响马贼,冲斗独敌数十人,化险为夷,迫使响马将资财归还。
 少林寺|忘掉武侠影视和小说,告诉你最真实,完整的少林寺千年历史
文章插图
程宗猷《单刀法选》
但并非所有商人都有此等绝技,故雇用镖师以防不测便是多数行商的惯常做法。因向有“天下功夫出少林”之说,所以身怀少林武艺者常成为商人雇用镖师时的首选。
曾于万历四十一年入嵩山少林寺习武达一年之久的杭州人陈元赟,于日本后西天皇万治年间(相当于顺治十二年—十四年,1658—1660年)以明遗民身份移居日本后,以拳法传授浪人三浦与次右卫门、矶贝次郎左卫门、福野七郎右卫门等人。后日本武术家在薪火相传中,吸取陈传少林武术精华,助益于传统柔术。陈元赟的三位高足至今仍被日人奉为柔道鼻祖。
 少林寺|忘掉武侠影视和小说,告诉你最真实,完整的少林寺千年历史
文章插图
嘉纳治五郎以他的起倒流柔术为基础,创立柔道
金庸小说中的《易筋经》也是明代产物(并非武功),是明代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一个叫天台紫凝道人的人托名达摩所编写,说达摩死后,后人在达摩面壁处寻得一石函,函缝被蜡液所封,打开观之,其中有秘贴二经(即《易筋经》《洗髓经》)全是天竺国文字。找人翻译,并按其中部分所说动作进行演练,变成了少林寺僧们的角技内容等。这成为了金庸小说的易筋经创作的由来。
终明王朝一朝,少林武僧参加征战抵御外敌的行为也为少林寺赢得了巨大的民间声誉,传说少林寺曾有一本《征战薄》,记录阵亡武僧的姓名和功绩,并进行拜祭悼念。少林寺成为武学正宗的说法正是从此而始,金庸的少林寺武林泰山北斗设定不过是这一民间声誉的传承而已。
 少林寺|忘掉武侠影视和小说,告诉你最真实,完整的少林寺千年历史
文章插图
但是到了清朝,统治者出于多种原因都对少林寺多有限制,二者之间再没出现明代那种融洽的鱼水关系。
清朝前期,嵩山少林寺与清政府明争暗斗,关系非常紧张。一方面,清政府对少林寺极为冷淡,限制其发展。入主中原后,清统治者不再如明代那样拨给少林僧兵粮饷,实际上将其解散,又取消了少林寺以往享有的优免田赋特权,并对其大肆搜刮,为加强对少林寺住持的控制,顺治十四年,清廷规定其新住持必须通过礼部的审查后,方颁给委任札子予以承认;康熙五年(1666),其住持海宽圆寂后,清廷索性不再任命继任;雍正五年(1727)十一月,为使“游手浮荡之徒知所儆惧,好勇斗狠之习不致渐染”,以巩固统治,雍正帝令各省督抚“将拳棒一事严行禁止”,不准民间习武,少林寺僧人更是严禁的重点对象。雍正十三年(1735),雍正帝甚至斥责其房头僧人“多不守清规,妄行生事,为释门败种”。措词之严厉,令人吃惊。
这是因为少林寺有浓郁的“恋明”情结。顺治三年(1646)三月,礼部给明代少林寺末任住持彼岸海宽札子令其继续住持,但他却以“足疾"为由拒绝。直到十一年后的顺治十四年(1657)二月,见清朝统治日趋稳固,反清复明无望后才接受任命。再有就是明亡后许多故明遗民遁迹少林寺,或以其为从事反清复明斗争失败之后的避难所,或以空门为掩护继续从事反清斗争。如生活于康、雍、乾年间的大侠甘凤池的老师朝元和尚,本是明宗室,明亡后就隐居少林。再如生于明万历年间,卒于清康熙初年的形意拳创始人姬际可,明亡后具有强烈的忠明反清思想,遂隐蔽少林,结交反清志士,从事反清复明活动。故清初统治者视少林寺为窝藏前明遗民之渊薮。例如雍正十三年(1735),某教门组织骨干成员徐济庵就藏匿在少林寺长达一年之久。因此,少林寺又被清政府视为“藏污纳垢”之地。这是二者关系紧张的另一个直接原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