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比放开再落重锤( 二 )


据了解 , 大众汽车(安徽)未来车型将基于大众纯电动MEB平台打造 , 首款车型计划将于2023年开始投产 。
“新车型将充分考虑年轻用户的喜好 , 拥有前卫且独特的设计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 MEB平台的应用以及关键部门间的协同合作 , 也将大幅缩短新车型研发和上市周期 。 ”冯思翰说 。
而在本土化人才团队的搭建上 , 据悉 , 预计到2025年 , 大众汽车(安徽)研发团队员工数量将达到约500名 。 依托于大众汽车集团全球专业技术体系 , 本地研发人才将有机会前往德国总部及其研发中心接受培训 。 同时 , 来自德国总部的研发专家也将为在合肥的员工提供专业培训 。
值得一提的是 , 除了整车企业外 , 大众还收购了合肥电池供应商国轩高科的战略股权 。 冯思翰直言 , 通过多措并举的方式 , 大众汽车(安徽)将成为安徽新能源汽车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 , 并将在合肥打造一个“电动出行新基地” 。
汽车分析师张翔告诉采访人员 , 在中国市场 , 大众汽车(安徽)的揭牌意味着大众集团电动化战略的提速 。
“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 大众集团急需增加在中国的投资 。 而随着中国汽车产业合资股比放开 , 与江淮的合作是顺势而为的双赢选择 。 ”张翔直言 , 控股地位的取得意味着大众在合资企业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 新能源产品的投放、落地速度将进一步提升 。
“在产品端 , 小型纯电动车或将成为大众汽车(安徽)的第一选择 , 大众汽车(安徽)应该不会与一汽-大众、上汽大众形成同质化竞争 。 ”张翔说 。
对此 ,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 , 冯思翰曾表示 , 对于大众汽车来说 , 投资大众汽车(安徽)和国轩高科更多程度上意味着在双积分、电动化战略等领域实现更好的“平衡政策” 。
“大众汽车(安徽)很重要 , 会成为未来一个新的支柱 。 ”冯思翰强调说 , 三家合资企业将互为补充 , “大众汽车(安徽)不会取代现有的南北大众两家地位” 。
股比放开是大势所趋 更考验车企战略定力的日子来了
在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历史中 , “合资股比限制”始终是无法回避的敏感话题 。 合资大潮时而岸高岸低 , 时而风正帆平 。 它让4家总销量超过1000万辆的巨型合资企业平地而起 , 也让铃木、大发等国际巨头铩羽而归 。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 , 汽车行业股比放开早被提上日程 。 2018年 ,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商务部联合发布《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版)》 。 根据该措施 , 汽车行业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 , 同时取消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 。
2018年10月 , 宝马集团宣布 , 以36亿欧元的代价将其在华晨宝马持股比例从50%提升至75% , 股东双方将于2022年完成股权调整工作 。 这也被外界认为是中国汽车行业“股比放开”第一例 。
申港证券发布研报显示 , 自国家发改委公布汽车行业合资企业外资股比放开的时间表以来 , 各项承诺陆续兑现 , 中国汽车产业将更加直接的参与到全球资本竞争及制造业竞争中 。
申港证券据此认为 , 出于对技术、利润的控制需求 , 外资寻求控股甚至独资的趋势是确定的 。
冯思翰向采访人员透露说 , 除了大众汽车(安徽) , 大众汽车正在和“南北大众”合资伙伴探讨包括交叉持股在内的未来发展计划 。 “相信 , 随着法律框架的放宽 , 大众汽车会找到更多创新性方法 。 ”
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会长、中国国际商会汽车行业商会会长王侠看来 , 随着2022年合资股比的完全开放 , 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 。
“不仅外资品牌和中国品牌之间的竞争会加剧 , 外资品牌之间的竞争同样会加剧 。 ”王侠分析说 , 如何在新形势下升级合作模式 , 找准新的生存发展之道 , 将成为考验中外车企智慧的“终极考题” 。


推荐阅读